[发明专利]一种衡重式桩板挡墙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98946.3 | 申请日: | 201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5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顾问天;胡云龙;刘峰;马驰;庞小朝;梁月英;肖文海;江辉煌;刘一鸣;刘国楠;马华;徐玉胜;张治平;胡荣华;刘永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深圳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E02D17/04;E02D1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墙 挡土墙结构 土压力 卸荷板 墙挡 土板 钢筋混凝土 钻孔灌注桩 挡墙 墙肋 土体 重式 桩板 悬臂式挡土墙 方向相反 刚性连接 截面弯矩 显著特点 占用空间 桩锚支护 传统的 反弯矩 抗倾覆 锁口梁 柱连接 弯矩 变形 节约 平衡 支撑 施工 | ||
一种衡重式桩板挡墙,包括上部的上墙和卸荷板、中部的下墙挡土板和下墙肋柱以及下部的锁口梁和钻孔灌注桩,上部的上墙与卸荷板采用刚性连接,中部的下墙挡土板与下部的钻孔灌注桩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接,上墙与下墙挡土板通过下墙肋柱连接支撑。其优点是卸荷板与上墙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接,减少了墙后土体对下墙的土压力,另一方面上覆土体的自重为整体挡土墙结构提供了一个反弯矩即与土压力作用在墙上产生的弯矩方向相反。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土压力,限制挡土墙结构的变形,平衡挡土墙结构截面弯矩和整体的抗倾覆稳定性的作用。与传统的悬臂式挡土墙和桩锚支护结构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施工简便、耐久性好以及节约造价等显著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挡土墙或防护墙,尤指一种衡重式桩板挡墙。
背景技术
支挡结构包括了挡土、抗滑结构和挡土抗滑组合结构,其主要结构形式有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墙、抗滑挡墙,抗滑桩和桩锚挡墙、加筋土(锚杆)挡墙等和其它各种锚固组合结构。重力式挡墙、扶壁式挡墙等结构形式在各类工程已广泛应用,为适应具体的工程条件发展出了各种断面形式。抗滑桩和桩锚结构在近二十年以来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主要的优点在于:1)布置灵活,可以布置在滑坡的中部或前缘,以取得较好的抗滑效果;2)施工安全,因工作面小,对滑体稳定性影响小;3)施工过程中可验证地质资料,发现问题可及时补救等。在大型滑坡处理工程中常用抗滑桩结构,如在深圳地区的黄贝岭滑坡治理、水贝滑坡治理和莲塘水厂滑坡治理工程中均采用了抗滑桩结构。但是抗滑桩结构工程量较大,材料的利用率不高,工程成本很高。为了改善桩的受力状态,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常用锚固技术配合抗滑桩使用,称为桩锚结构。桩锚结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桩的设计截面,但是施工要求高,而且在地下水丰富和对钢材有腐蚀性环境下锚杆(索)的耐久性问题突出,在总体上技术性和经济性不是很理想。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适用于底地承载力地基、耐久性好和高差大于10m的的新支挡结构技术来保证边坡支护的安全与稳定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衡重式桩板挡墙。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衡重式桩板挡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的上墙和卸荷板、中部的下墙挡土板和下墙肋柱以及下部的锁口梁和钻孔灌注桩,上部的上墙与卸荷板采用刚性连接,中部的下墙挡土板与下部的钻孔灌注桩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接,上墙与下墙挡土板通过下墙肋柱连接支撑。
进一步地:
所述卸荷板的厚度依据具体工程量可分为若干种类型,如0.8m、1.0m和1.2m三种类型,宽度可分为4.0m与5.0m两种规格,纵向长度可为挡土墙长度。
所述下墙肋柱间排距可以为3.0m,竖向高度可以为基坑与坑外土体的高度差,截面可以采用上截面为0.8×1.0m,下截面为0.8×1.4m的变截面。
所述锁口梁纵向长度可以为挡土墙长度,宽度可以为1.4~1.6m,高度可以为1.0m。
所述钻孔灌注桩的直径可以为1.4m,间排距可以为3.0m,长度可以根据支护工程的具体要求取值,取值范围可以为10m~15m。
所述上墙与下墙挡土板高度之比可以为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卸荷板与上墙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接,一方面减少了墙后土体对下墙的土压力,另一方面上覆土体的自重为整体挡土墙结构提供了一个反弯矩即与土压力作用在墙上产生的弯矩方向相反。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土压力,限制挡土墙结构的变形,平衡挡土墙结构截面弯矩和整体的抗倾覆稳定性的作用。与传统的悬臂式挡土墙和桩锚支护结构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施工简便、耐久性好以及节约造价等显著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三维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深圳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89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