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电源装置及电动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98376.8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3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洋辅;吉井正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L11/1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国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用电源装置 蓄电池 蓄电池壳体 电气设备 制冷剂 电动车辆 配管 蓄电池冷却 制冷剂积存 上表面 下表面 流通 液面 沾水 冷却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且防止电气设备的沾水的车辆用电源装置及具备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车辆用电源装置(1)具备:蓄电池壳体(2);蓄电池(3),其配设于蓄电池壳体(2)内;第一电气设备(4),其配设于蓄电池壳体(2)内且至少与蓄电池(3)连接;以及蓄电池冷却回路,其通过使制冷剂在配管中流通而至少对蓄电池(3)进行冷却。第一电气设备(4)的下表面位于比蓄电池(3)的上表面低且比在配管中流通的制冷剂积存于蓄电池壳体(2)内的状态下的制冷剂的液面(SF)高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机动车等电动车辆的车辆用电源装置及具备该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在日本国特开2015-107728号公报中公开有在基台的上表面配置蓄电池、与蓄电池连接的接线板等电气设备且使制冷剂(冷却液)在配管中流通来对蓄电池进行冷却的结构(车辆用电源装置)。另外,在日本国特开2015-107728号公报中公开有将包括蓄电池及电气设备的车辆用电源装置配置于底板的下方的情况。
然而,在车辆用电源装置中,有时将蓄电池及电气设备收纳于同一壳体(蓄电池壳体)。在这样的结构中,配管的一部分配设于蓄电池壳体内。因此,假设在维护时作业者弄错作业顺序而在排出制冷剂之前将配管分解了的情况下,配管内的制冷剂被错误地向蓄电池壳体内放出,制冷剂积存于蓄电池壳体内,由此存在蓄电池壳体内的电气设备沾水而电气设备中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
另外,若仅考虑防止电气设备的沾水而将电气设备配置于壳体内,则存在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增加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车辆的车室空间有时减少而不优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且防止电气设备的沾水的车辆用电源装置及具备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
(1)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配设于底板的下方,具备:蓄电池壳体;蓄电池,其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第一电气设备,其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且至少与所述蓄电池连接;以及蓄电池冷却回路,其通过使制冷剂在配管中流通而至少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冷却,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蓄电池的上表面低且比在所述配管中流通的所述制冷剂积存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的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的液面高的位置。
(2)在上述车辆用电源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具备第二电气设备,该第二电气设备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且至少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电气设备以实施了防水处理的状态配设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下表面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底部的间隙。
(3)在上述车辆用电源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冷却回路构成为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蓄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气设备顺次流通。
(4)在上述车辆用电源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冷却回路具备:主流路,其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蓄电池及所述第二电气设备这两方流通;迂回流路,其在比所述蓄电池及所述第二电气设备靠所述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从所述主流路分支,使所述制冷剂与向所述蓄电池流通相比优先地向所述第二电气设备流通;以及切换阀,其将所述制冷剂的流动向所述主流路及所述迂回流路中的任一方切换。
(5)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电动车辆具备:上述车辆用电源装置;以及配设于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的上方的底板,所述底板中的配设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上方的部位构成乘客的放脚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的结构,即便蓄电池冷却回路的配管内的制冷剂被错误地向蓄电池壳体内放出而积存于蓄电池壳体内,第一电气设备也位于比积存于蓄电池壳体内的制冷剂的液面高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第一电气设备的沾水。另外,通过使第一电气设备的下表面位于比蓄电池的上表面低的位置,从而与将第一电气设备载置于蓄电池的上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因此,能够将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抑制得低且防止第一电气设备的沾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83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现更远续航的电动车
- 下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