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池管理方法及相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98321.7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32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4/139;H01M10/0525;H01M10/42;H01M10/46;H01M10/615;H01M10/654;H01M10/655;H01M10/6571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及其 制备 方法 管理 相关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无线充电池,电池管理方法、系统及控制器。该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感应线圈,其中,感应线圈为被绝缘膜包裹的第一导线绕制形成的平面线圈,该感应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集流体中,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裸露于集流体的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感应线圈上与该感应线圈所在平面平行的表面。本发明实施例将感应线圈设置于电池极片内部,该感应线圈既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又可以实现对电池极片所在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且大大减小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无线充电池,电池管理方法、系统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电池,是一种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例如电磁感应式充电技术的充电电池。电磁感应充电技术的原理: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并通过电磁现象产生电磁能量,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产生的电磁能量,并通过电磁感应磁生电产生的电流给充电电池充电。
充电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固有属性,在低温场景下使用时,由于正负极动力学性能下降,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时均表现出较大的极化现象,如果强制充电会导致析锂现象,甚至隔离膜的刺穿,进而导致正负极短路引发电池起火、爆炸等。另外,低温下电池也很难以较大的电流放电,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输出功率。
现有技术中,感应磁场能量的线圈通常设置在无线充电电池的外壳外部或者设置在无线充电电池外壳与极片之间,充电电池中的加热件设置在充电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大大增加了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无线充电池,电池管理方法、系统及控制器,通过将感应线圈设置于电池极片内部,使得该感应线圈既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又可以实现对电池极片所在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且大大减小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感应线圈,其中,感应线圈为被绝缘膜包裹的第一导线绕制形成的平面线圈,感应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集流体中,感应线圈的第一表面裸露于集流体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所述感应线圈上与该感应线圈所在平面平行的表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将通过将感应线圈设置于电池极片内部,并将感应线圈的实现无线充电的第一表面裸露于集流体的表面,使得该感应线圈既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又可以实现对电池极片所在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加热,且大大减小无线充电电池的厚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中,感应线圈用于接收外部电磁能量,产生感生电动势,对所述电池极片所在的无线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中,感应线圈还用于:在向感应线圈通入电流时,对无线充电电池极片进行加热。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二种实现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中,感应线圈为平面螺旋线圈,以增加感应线圈接收功率,并且实现电池极片的均匀加热。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中,集流体由第二导线在平面上螺旋绕制形成的平面螺旋线圈,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在同一平面内并绕。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三种实现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中,集流体包括贯穿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的空隙,感应线圈嵌入在所述空隙内,第三表面为所述集流体上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表面。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五种实现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中,电池极片为正极极片,电池极片还包括涂布在所述集流体的第三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或,电池极片为负极极片,电池极片还包括涂布在所述集流体的第三表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
其中,第三表面为所述集流体上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83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