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93283.6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0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余庆超;刘丽丽;蒋成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B60R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视镜 安装 支架 及其 结构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较好刚度及强度的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以用于将后视镜布置在外板左上角位置(锁侧),提高外后视镜的稳定性。本发明的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包括板状主体,所述主体的四周设有焊接面,主体的中部设有用于固定外后视镜的安装区域,所述安装区域与焊接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以使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形成开口盒状结构。本发明的外后视镜的安装结构采用上述的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关键在于所述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安装于汽车前侧门外板朝向车内的一侧,外后视镜安装支架的焊接面分别与门内板、上铰链加强板、窗框外板加强板焊接固定,外后视镜安装支架的安装区域与侧门窗框外板加强板之间形成空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外后视镜是汽车必不可少的子系统之一,是驾驶员坐在驾驶室座位上直接获取汽车后方、侧方等外部信息的工具。外后视镜利用安装支架与侧门连接到一起,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如果外后视镜安装支架模态刚度和强度不足,可能会引起外后视镜抖动,导致看不清后方、侧方的外部信息,进一步的可能会导致开裂,影响后视镜的正常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市场主流车型都是将外后视镜布置在锁侧窗框导轨末端位置,这个位置通常空间限制较小,安装点刚度和局部模态比较容易达到要求。但是为了美观,有些汽车将后视镜布置在外板左上角位置(锁侧),对于这种设计来说,由于玻璃前导轨布置在此位置,为了不挡住玻璃上下滑动,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必须设计成悬臂形式,而悬臂形式的支架通常刚度都很弱,稳定性不强,这给前期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设计不合理,将很难达到安装点刚度和局部模态的要求,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抖动问题,进一步有可能会导致开裂,影响后视镜的正常使用,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较好刚度及强度的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以用于将后视镜布置在外板左上角位置(锁侧),提高外后视镜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包括板状主体,所述主体的四周设有焊接面,主体的中部设有用于固定外后视镜的安装区域,所述安装区域与焊接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以使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形成开口盒状结构。
本发明的外后视镜的安装结构采用上述的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关键在于所述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安装于汽车前侧门外板朝向车内的一侧,外后视镜安装支架的焊接面分别与门内板、上铰链加强板、窗框外板加强板焊接固定,外后视镜安装支架的安装区域与汽车窗框外板加强板之间形成空腔。
上述外后视镜安装支架的安装结构通过合理布置安装支架与门内板、铰链加强板以及窗框外板加强板搭接的位置,并使得外后视镜安装支架与窗框外板加强板形成盒状结构,而盒状结构不易发生弯曲和扭转,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安装支架安装点的刚度,提高局部模态,增强结构的稳定性,防止后视镜抖动。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区域的内侧面在对应后外视镜安装孔的位置设有圆管,所述圆管的一端与主体固定连接。在安装时,所述圆管的端部与汽车窗框外板加强板焊接固定。这样圆管可以在外后视镜的安装孔位置形成较强的、稳定的支撑,提高该处的刚度和强度,防止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在此处因受力过大而塌陷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区域和/或焊接面设有加强筋,以提高安装区域与焊接面的强度,减少安装支架变形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外后视镜安装支架在对应窗框外板的位置设有凸台,所述凸台朝向于外板并与窗框外板加强板焊接固定。通过凸台结构,可以增加与窗框外板加强板的连接面积,并提高对外后视镜安装支架的支撑力度,从而提高刚度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外后视镜安装支架的焊接面与对应位置通过焊点固定连接,且外后视镜安装支架的焊接面的边缘与对应位置还通过焊缝固定连接,以提高外后视镜安装支架的连接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32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