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蜀黍黑粉菌单倍体菌株UM01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486376.6 申请日: 2018-05-21
公开(公告)号: CN108690811B 公开(公告)日: 2021-04-02
发明(设计)人: 张家齐;石洁;金戈;杨硕;张海剑;郭宁;刘树森;陈丹 申请(专利权)人: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C12Q1/18;A01G18/00;A01G7/06;C12R1/645
代理公司: 北京安度修典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24 代理人: 胡长远
地址: 071000 *** 国省代码: 河北;1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玉蜀黍 黑粉菌 单倍体 菌株 um01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单倍体菌株UM0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5263。本发明玉蜀黍黑粉菌单倍体菌株UM01与其交配型相配的单倍体菌株组合后致病力强,接种成功率高,对玉米品种抗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结果准确、可靠,且一致性好;用于玉米蘑菇生产时玉米蘑菇产量高,且便于采收和运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蜀黍黑粉菌单倍体菌株UM01,还涉及该菌株的用途。

背景技术

玉米瘤黑粉病(或称玉米黑粉病)是由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或称为玉米黑粉菌、玉米瘤黑粉菌等)引起的玉米病害,主要发生于温暖干燥地区,且春播区比夏播区发病严重,一般发病率为5~10%,严重的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给玉米造成危害以外,玉蜀黍黑粉菌感染玉米果穗后在果穗上形成的菌瘿还是一种美味食品,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食用它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墨西哥松露”,在我国称为玉米蘑菇、玉米乌霉、玉米瘤黑粉菌、玉米黑霉、棒子包、稔头、乌米或黑胆等。玉米蘑菇既可生食、亦可炒菜吃,味道非常鲜美。除了具有食用价值外,它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能益气养阴,补气安神,补中解毒,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也可用于血虚或津液不足,口干舌燥,或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还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食少、脘腹作痛或食物、药物中毒等病症。此外,玉米蘑菇的蛋白质含量在所有蘑菇家族中属于最高的之一,比玉米本身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尤其人体必需的赖氨酸含量非常高。因此,玉米蘑菇是一种极具市场开发潜力的食用菌资源。目前,美国已将玉米蘑菇列入食用菌行列。我国农民虽然也有吃玉米蘑菇的传统,但是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仅限于田间零星的自然发病的玉米蘑菇。

无论是玉米品种的抗玉米瘤黑粉病鉴定,还是玉米蘑菇的生产,都需要进行玉蜀黍黑粉菌的接种。专利《一种玉米蘑菇生产方法及产品》(CN10540409593A)公开了将混有玉米黑粉菌厚垣孢子或担孢子的水溶液注射到玉米果穗顶端进行接种生产玉米蘑菇的方法,此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厚垣孢子中很容易混入其他致病菌且不易发现,所以用玉米黑粉菌厚垣孢子水溶液直接接种,经常会使整个玉米植株腐烂导致试验失败;其次,由于玉蜀黍黑粉菌属于异宗结合方式进行繁殖,必须将两种性亲和的担孢子混合并一起接种到植株体内才能成功,而现有方法是直接将厚垣孢子萌发后的担孢子混合物制成接种液进行接种,这样的混合物随机性强,并不一定能保证接种液中包含两种性亲和的单倍体菌株,从而导致人工接菌的结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试验的准确性、一致性和重复性都很差。因此,选择性亲和的玉蜀黍黑粉菌单倍体菌株是成功进行人工接种的前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玉蜀黍黑粉菌单倍体菌株,该单倍体菌株在与其性亲和的其他单倍体菌株结合后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用于玉米瘤黑粉病抗性接种鉴定和玉米蘑菇生产。

本发明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玉蜀黍黑粉菌单倍体菌株接种母液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玉蜀黍黑粉菌接种液。

本发明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玉蜀黍黑粉菌单倍体菌株在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上的用途。

本发明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玉蜀黍黑粉菌单倍体菌株在玉米蘑菇生产上的用途。

本发明第六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接种液在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上的用途。

本发明第七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接种液在玉米蘑菇生产上的用途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单倍体菌株UM0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526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玉蜀黍黑粉菌单倍体菌株接种母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63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