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麦田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80683.3 | 申请日: | 2018-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2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邵彦坡;陈明艳;姜红林;刘希玲;董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7/38 | 分类号: | A01N47/38;A01N41/10;A01P1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路妍 |
地址: | 2666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田除草组合物 防效 杀草谱 草胺 复配 三唑 应用 莎草 除草剂 禾本科杂草 水稻田杂草 杂草抗药性 田间 恶性杂草 氟吡磺隆 阔叶杂草 农药残留 配方筛选 增效作用 作用机理 持效期 磺草酮 重量比 呋喃 延缓 局限 表现 生产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小麦田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包括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有效成分为三唑酰草胺和环磺酮,所述三唑酰草胺和环磺酮的重量比为1:0.1~20。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小麦田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通过对呋喃磺草酮和氟吡磺隆的配方筛选,使两者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对水稻田杂草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解决了以上两种除草剂在杀草谱、防效和安全性上的局限,二者作用机理不同,合理复配可以延缓杂草抗药性的产生,扩大杀草谱,延长药剂持效期,其对田间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均有较好的防效,尤其对难以防除的恶性杂草防效好;同时药效提高,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麦田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三唑酰草胺(试验代号:HOK-201,通用名称:ipfencarbazone,)是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始研究开发对稗属杂草具有优异防治效果,对水稻高度安全,能灵活应用,易施用,在水稻移栽过程中通过安装于拖拉机上的装置施用,节省劳力的除草剂。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合成了杂环化合物,发现1-芳基-4-氨甲酰基-1,2,4-三唑啉酮衍生物对稗草属杂草和多种水稻田杂草活性高。最后选择三唑酰草胺为最优化合物,其为三唑啉酮类水稻田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一年生莎草和一些一年生阔叶杂草高效,特别是对稗草高效,持效期长,即使在水稻移栽时应用也高度安全。
环磺酮(tembotrione)是三酮类除草剂的成员之一,属于HPPD抑制类除草剂,由拜耳于2007年研发成功。环磺酮的除草活性通过4-羟基苯基丙酮酸醋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表现出来,HPPD受到抑制后,杂草分生组织中酪氨酸积累和质体醌缺乏,3-5天后,杂草出现黄化症状,最终蔓延至整株,杂草白化死亡。作为HPPD类除草剂中的新成员,环磺酮在防治杂草方面的表现毫不逊色,该除草剂一般与安全剂双苯恶唑酸复配使用,可保护玉米免受紫外线伤害,具有广谱、作用快速的特性,且与环境具有高度相容性。与大名鼎鼎的硝磺草酮相比,环磺酮不仅活性更高,而且防治杂草范围更广。环磺酮对蓟属、旋花属、婆婆纳属、辣子草属、尊麻属、春黄菊和猪殃殃等多种杂草也均有很强的灭杀作用,还能杀灭对草甘膦、麦草畏及ALS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杂草。此外,环磺酮有较强的抗雨水冲涮能力,且可以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均保持良好的除草活性而不会对下一茬作物造成危害。值得指出的是,硝磺草酮虽然在杂草防治方面表现不俗,但是用药时间必须早,而环磺酮在用药时间上的限制大大降低。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除草剂品种在农业田间杂草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连续施用后杂草容易产生抗药性,杀草谱窄,施用次数多会加重环境污染。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杂草,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跟不上杂草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办法比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小麦田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小麦田除草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有效成分为三唑酰草胺和环磺酮,所述三唑酰草胺和环磺酮的重量比为1:0.1~20。
作为优选:所述三唑酰草胺和环磺酮的重量比为1:2~15。
作为优选:所述三唑酰草胺和环磺酮的重量比为1:2、1:4、1:6、1:8、1:10或1:15。
作为优选:有效成分三唑酰草胺和环磺酮在所述小麦田除草组合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90%。
作为优选:有效成分三唑酰草胺和环磺酮在所述小麦田除草组合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06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