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BIM的装配式建筑信息交换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80174.0 | 申请日: | 2018-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3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政道;王家远;张静蓉;周敏;彭明;朱俊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深圳市斯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科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22 | 代理人: | 彭光荣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配式建筑 信息交换 信息交换标准 信息交换接口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工作分解结构 全生命周期 接入网络 任务模块 软件编制 全流程 信息化 植入 分解 传递 共享 交换 安全 开发 管理 | ||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P‑BIM的装配式建筑信息交换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建立基于BIM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建立装配式建筑全流程的工作分解结构,获得分解任务模块及对应的软件;为所述软件编制信息交换标准,并根据所述信息交换标准开发信息交换接口程序;将所述信息交换接口程序植入对应的软件,并接入网络进行信息交换;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在全生命周期中可以安全高效地传递、共享、交换和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P-BIM的装配式建筑信息交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016年9月,住建部印发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要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推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推进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设计、生产、运输、装配及全生命期管理,促进工业化建造。建立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等技术的云服务平台,实现产业链各参与方之间在各阶段、各环节的协同工作
目前,装配式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装配式建筑主要由预制的“柱、梁、板、楼梯、阳台”等构件组成,是最接近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一种建筑产品,因此采用类似制造业的方法进行管理成为必然,源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DM的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BIM 成为装配式建筑的必然选择。BIM技术可贯穿装配式建筑产品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运维和拆除管理的全过程,服务于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可实现信息化协同设计、可视化装配,工程量信息的交互和节点连接模拟及检验和数据传递至运维和拆除等,整合建筑全产业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集成。
但目前建筑业大数据开源创新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建筑数据信息在不同软件间传递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P-BIM的装配式建筑信息交换方法及装置,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在全生命周期中可以安全高效地传递、共享、交换和管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P-BIM的装配式建筑信息交换方法,包括:
建立基于BIM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建立装配式建筑全流程的工作分解结构,获得分解任务模块及对应的软件;
为所述软件编制信息交换标准,并根据所述信息交换标准开发信息交换接口程序;
将所述信息交换接口程序植入对应的软件,并接入网络进行信息交换。
可选地,为所述软件编制信息交换标准,并根据所述信息交换标准开发信息交换接口程序包括:
所述软件接受上游一个或多个软件的信息,并为下游一个或多个软件输出信息;
根据所述信息交换标准开发基于P-BIM标准的信息交换接口程序。
可选地,所述信息交换标准通过HIM矩阵编码的形式表达。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信息交换接口程序植入对应的软件,并接入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包括:
将待交换的信息编码成计算机语言插入到接口函数;
将所述接口函数作为信息交换接口程序植入对应的软件;
接入HIM网络操作系统,调用所述接口函数,进行信息交换。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基于P-BIM的装配式建筑信息交换装置,包括:
数据库模块,用于建立基于BIM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深圳市斯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大学;深圳市斯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01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