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73174.8 | 申请日: | 2018-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6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小岛健嗣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G43/04 | 分类号: | B65G4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张永明;玉昌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带 检测 移动量 第二检测 印刷装置 驱动辊 打滑 标尺 旋转量 相对移动量 印刷 方向设置 输送介质 旋转移动 把持部 检测带 一体地 把持 移动 支承 | ||
一种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检测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的打滑。印刷装置(100)具备:印刷部(40),对介质(95)进行印刷;输送带(23),支承所述介质(95);带驱动辊(25),通过使输送带(23)旋转移动而向输送方向输送介质;第一检测部(92),检测带驱动辊的旋转量;标尺部(75),沿输送方向设置;第二检测部(85),检测相对于标尺部的相对移动量;把持部(80),构成为与标尺部或者第二检测部一体地移动,把持输送带并与输送带一同移动;以及控制部(1),判断根据第一检测部检测的旋转量求出的输送带的移动量即第一移动量与第二检测部检测的输送带的移动量即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的打滑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在针对棉、丝绸、羊毛、化学纤维、混纺等布帛的印染中,使用朝向布帛的表面排出墨水来对布帛进行花纹等的印刷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在印染中使用的印刷装置为了将具有伸缩性布帛作为介质处理,而具备载置介质并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输送带。已知有在这样的印刷装置中,为了提高输送带的输送精度而具备对输送带的移动量进行检测的机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印刷装置),具备由与输送带卡合而移动的标尺部、以及固定于基座并对标尺部的移动量进行计测的传感器部构成的移动量检测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8143号公报
然而,在介质的输送中所使用的输送带在被旋转移动且反复使用过程中,输送带延伸、或输送带的背面磨损,有时在将输送带旋转移动的驱动辊与输送带之间产生打滑。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虽然能够通过直接计测输送带的移动量,来提高输送带的输送精度,但难以检测引起输送精度的降低的驱动辊与输送带的打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成,能够作为以下的形态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印刷部,对介质进行印刷;输送带,支承所述介质;驱动辊,通过使所述输送带旋转移动而向输送方向输送所述介质;第一检测部,检测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量;标尺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设置;第二检测部,检测相对于所述标尺部的相对移动量;把持部,构成为与所述标尺部或者所述第二检测部一体地移动,把持所述输送带并与所述输送带一同移动;以及控制部,判断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所述第一移动量是根据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所述旋转量求出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所述第二移动量是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的所述输送带的移动量。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具备对使输送带旋转移动的驱动辊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部、以及检测相对于沿输送方向设置的标尺部的相对的移动量的第二检测部。由于标尺部或者第二检测部设置于把持输送带并与输送带一同移动的把持部,因此第二检测部检测输送带的移动量。并且,印刷装置具备对根据由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旋转量求出的输送带的移动量即第一移动量、与由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的输送带的移动量即第二移动量之差是否为基准值以上进行判断的控制部。由此,印刷装置能够检测在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产生了基准值以上的打滑。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第一移动量与所述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动作。
根据本应用例,控制部在第一移动量与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动作。由此,能够向用户通知在输送带与驱动辊之间产生了基准值以上的打滑的情况。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部即使在判断为所述第一移动量与所述第二移动量之差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也继续对所述介质的印刷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731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