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产品高原环境适应性验证试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66623.6 | 申请日: | 201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0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何建新;王成章;杨华明;李江红;黄文明;王莞;王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试验 高原环境 放电 协同 自然环境 放电倍率 固有容量 验证试验 电子产品 锂离子电池体系 时间转换系数 环境适应性 老化机理 时间误差 试验环境 温度冲击 验证评估 转换系数 高原 气压 预测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产品高原环境适应性验证试验方法,采用气压、温度、湿度和温度冲击进行多因素协同试验,选择同类锂离子电池体系,建立实验室的多因素协同试验和高原自然环境试验之间固有容量在固定放电倍率下的放电时间转换系数,验证评估锂离子电池在高原环境的环境适应性。本发明通过建立实验室多因素协同试验和高原自然环境之间的锂离子电池固有容量在固定放电倍率下的放电时间的转换系数,在保证了两种试验环境锂离子电池老化机理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采取锂离子电池多因素协同实验室试验,加速倍率可达24倍,预测两年自然环境试验后的放电时间误差小于1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高、充放电寿命长、自放电率低和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在全球二次电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较差的低温性能限制了其在航空、航天等军事特殊领域的应用。出于产品/装备安全可靠使用的考虑,厂商和型号研制单位迫切需要建立快速准确评价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特别高原高寒环境下适应性,以便推广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
目前锂离子电池高原环境适应性评价大多用单纯的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或单纯的自然环境试验方法。其中,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选用的应力水平较高,可进行环境试验筛选,但不能量化在高原环境中环境适应性;在高原自然环境试验可以量化锂离子电池环境适应性,但是试验周期比较长,时间往往大于产品/装备研制选材筛选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电子产品高原环境适应性验证试验方法,在这种实验室模拟加速试验提供的试验数据基础上,验证评估锂离子电池在高原自然环境中固有容量在固定放电倍率下的放电时间。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子产品高原环境适应性验证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模拟的高原自然环境的高度和温度环境参数,确定模拟加速试验的气压参数、温度参数和湿度参数,以锂离子电池定期高原自然环境的初始容量在固定放电倍率下的放电时间为基准,建立锂离子电池在实验室模拟加速试验在固定放电倍率下的放电时间与在高原自然环境下同样放电时间条件的转换系数,快速评估锂离子电池高原环境适应性。
上述模拟加速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方法的转换系数为当两种试验环境的放电时间相同时在两种环境下试验时间的比值。
高原环境模拟加速试验方法采用低气压-温度冲击试验方法模拟拉萨市高原气候环境,气压值选用拉萨常年平均气压,温度上限选用拉萨市近十年自然环境的极值温度,温度上限选用拉萨市近十年的年平均温度,试验时间30天。
则气压值恒定为650 hPa;
温度冲击一个周期为24h,低温-14℃,时间12h;高温9℃,时间12h;
转换时间≤5min。
相对湿度控制38%±2%。
上述锂离子电池高原环境适应性验证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多因素协同试验:在具有温度调节的低气压箱内实现,根据高原自然环境海拔高度确定气压,以模拟的高原环境低温极值(近十年)为温度冲击下限,以模拟的高原环境年平均温度(近十年)为温度冲击上限,温度冲击24h为一个周期,温度上限和温度下限时间约12h,高低温转换时间≤5min。
b.定期检测多因素协同试验的锂离子电池在固有放电倍率的放电时间。
c.建立实验室多因素协同试验和高原自然环境试验相同放电时间的转换系数。
d. 采用转换系数和实验室多因素协同试验时间乘积验证高原自然环境下锂离子电池放电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66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