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电源双模式纯电动乘用车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64498.5 | 申请日: | 201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7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周思齐;周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思齐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纯电动乘用车 双电源 双模式 动力电池电量 电动力电池 充电模式 单独供电 电模式 再使用 拆卸 装载 充电 供电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电源双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其有二个动力电池,一个作为常备动力电池,采用充电模式;一个是可随时装载与拆卸的换电动力电池,采用换电模式。二个动力电池都可以单独供电,一般情况下,优先采用换电的动力电池供电,当换电的动力电池电量用完再使用充电的动力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主要有三种,一是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二是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三是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是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主要有二种模式,一是充电模式,二是换电模式。充电模式的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是主流。充电模式的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目前主要存在续行里程不够,充电时间过长的问题。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增加续行里程可以通过增加电池容量来实现,但如果装配电池容量过多,则自重增加、能耗增加、成本增加、充电时间增加。而人们绝大部分日行驶里程都低于150公里,偶尔需要较长的行驶里程,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装配大容量电池不划算。换电模式可以解决充电时间过长的问题,但换电过程比较复杂,换电模式基础设施投资较大,每次换电的成本高于充电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满足日常低使用成本需求又满足偶尔长行驶里程需求的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为满足日常低使用成本的需求,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应该装配容量相对较小的动力电池,而且应该采用充电模式;为满足偶尔长行驶里程的需求,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应该采用换电模式,可以短时间补充能量。为同时满足上述需求,本发明采用双电源双模式,即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有二个动力电池,一个是常备动力电池,满足日常使用,采用充电模式;一个是可随时装载与拆卸的动力电池,采用换电模式,可以满足偶尔长行驶里程的需求。二个动力电池都可以单独供电,一般情况下,优先采用换电的动力电池供电,当换电的动力电池电量用完再使用常备动力电池的电量。双电源双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和普通纯电动乘用车一样也主要由车身、底盘、电器等组成,其动力系统也主要由电机、电控、电池等组成。不同之处在于动力电池,普通纯电动乘用车一般只有一个动力电池,或充电、或换电。双电源双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有二个动力电池,一个充电,一个换电。
附图说明
图1为充电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连接示意图,其中11为车载充电接口,12为动力电池,13为用电系统。
图2为充电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充电示意图,其中11为车载充电接口,12为动力电池,13为用电系统,箭头代表电能流动方向。
图3为充电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放电使用示意图,其中11为车载充电接口,12为动力电池,13为用电系统,箭头代表电能流动方向。
图4为换电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连接示意图,其中21为换电接口,22为动力电池,23为用电系统。
图5为换电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放电使用示意图,其中21为换电接口,22为动力电池,23为用电系统,箭头代表电能流动方向。
图6为换电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充电示意图,其中21为换电接口,22为动力电池,24为车外充电设备,箭头代表电能流动方向。
图7为双电源双模式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连接示意图,其中31为车载充电接口,32为常备动力电池,33为用电系统,34为换电的动力电池,35为换电接口。
图8为双电源双模式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只装载常备动力电池连接示意图,其中31为车载充电接口,32为常备动力电池,33为用电系统,35为换电接口。
图9为双电源双模式模式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放电使用示意图,其中31为车载充电接口,32为常备动力电池,33为用电系统,34为换电的动力电池,35为换电接口,箭头代表电能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思齐,未经周思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44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