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梁柱加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464064.5 | 申请日: | 2018-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1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 发明(设计)人: | 包亮;杨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H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 地址: | 430081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梁 短切纤维 树脂 喷射 加固区域 固化剂 纤维 混凝土结构加固 加固区域表面 喷射施工工艺 树脂聚合物 纤维切割器 高压喷枪 节点表面 结构表面 牢固结合 力学性能 随机分布 应力分布 整体加固 不规则 混合液 节点处 平整 施工 | ||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梁柱加固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树脂和固化剂在高压喷枪中混合后喷向混凝土梁柱待加固区域,同时通过纤维切割器喷射出短切纤维至待加固区域,树脂和固化剂的混合液与短切纤维在待加固区域表面混合。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梁柱加固方法,采用喷射施工工艺,纤维与树脂聚合物直接与不平整、复杂或不规则的结构表面牢固结合,可在形态复杂的节点表面形成一个力学性能良好的整体加固层;喷射的短切纤维为随机分布的,可以承受任意方向的应力,因此非常适用于节点处的应力分布情况,大大地简化了施工;无需在喷射前将纤维和树脂等材料拌和,效率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梁柱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城镇房屋中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在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中,除了少数坍塌或破坏严重外,大部分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为轻度或中度损伤,属于“可修复”、“可加固”的范畴。目前,大量的框架结构建筑都已经达到或接近设计使用年限,甚至有些建筑未作抗震设计或者抗震性能不足。在地震作用下,节点是框架结构最薄弱最容易受损的部位,节点的破坏会导致整个框架结构的承载力下降。所以,节点部分是框架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它起到了传递与分配内力,保持结构整体性的作用。
目前,对梁柱节点加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等,这些方法在施工时环境污染、噪音、材料消耗都比较大,都会带来相应的间接损失。
中国专利CN106988550A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梁柱节点FRP布材的加固方法,该方法包括:清除受损混凝土梁柱节点上失效的混凝土;在清除处用填充物填补;在其余大于0.3mm缝宽的裂缝内嵌入环氧树脂;待填充物硬化后对混凝土梁柱节点表面进行打磨;在打磨好后的混凝土梁柱节点表面按设计间距开孔;在混凝土梁柱节点的上下边角处、柱子、梁、梁柱界面分别粘贴FRP布材,然后将纤维锚的锚栓埋入孔内并在空隙内填入环氧树脂固定,再将纤维锚的外凸纤维弯折后通过环氧树脂胶粘贴于FRP布材表面。
现有的对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存在粘贴操作复杂、精度要求高以及容易造成粘贴不牢固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梁柱加固方法,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对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存在粘贴操作复杂、精度要求高以及容易造成粘贴不牢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梁柱加固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树脂和固化剂在高压喷枪中混合后喷向混凝土梁柱待加固区域,同时通过纤维切割器喷射出短切纤维至所述待加固区域,树脂和固化剂的混合液与短切纤维在所述待加固区域表面混合。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树脂和固化剂以及短切纤维喷射之前还包括:打磨所述待加固区域表面,使表面平整;去除所述待加固区域表面疏松层;清洗所述待加固区域表面;对清洗之后的表面进行干燥处理;采用修补材料对所述待加固区域表面进行修补。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丙酮清洗所述待加固区域表面;所述修补材料包括界面处理材料或者修补砂浆。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将所述纤维切割器固定设置在所述喷枪的顶部,所述纤维切割器的喷口与所述喷枪的喷口同时朝向所述待加固区域,所述纤维切割器和所述喷枪统一控制开关。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树脂通过树脂泵进行输送,所述树脂泵一端与所述喷枪的第一入口相连,所述树脂泵的另一端与容纳所述树脂的树脂箱相连,所述固化剂通过固化剂泵进行输送,所述固化剂泵的一端与所述喷枪的第二入口相连,所述固化剂泵的另一端与容纳所述固化剂的容器相连,对所述树脂泵和所述固化剂泵进行无级联动调节,使得所述混合液中树脂和固化剂的比例恒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40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