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Cu-SSZ-13催化剂的浸渍-低温固态离子交换法及催化剂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56322.5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4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东;马越;曹丽;冉锐;翁端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9/76 | 分类号: | B01J29/76;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cu ssz 13 催化剂 浸渍 低温 固态 离子交换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备Cu‑SSZ‑13脱硝催化剂的浸渍‑低温固态离子交换法,即通过浸渍实现Cu盐前驱体与SSZ‑13分子筛的混合,再经低温焙烧,发生低温固态离子交换,实现催化剂的活化,从而制备出高活性的Cu‑SSZ‑13催化剂。本工艺具有如下的优点:(1)显著缩短制备周期;(2)明显降低焙烧活化温度;(3)大幅减少制备过程的废水排放;(4)制得的催化剂具有可比拟传统溶液离子交换法Cu‑SSZ‑13的SCR催化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脱硝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备Cu-SSZ-13催化剂的浸渍-低温固态离子交换法,制得的催化剂主要适用于柴油机(柴油车、船舶、小通机等)尾气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
背景技术
柴油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符合节能减排的时代大背景。然而,占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仅14%的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占我国机动车排放总量的70%,是造成我国大范围严重灰霾污染的元凶之一。另外,小型通用柴油机和船舶发动机燃烧的也是柴油或重油,同样存在富氧环境尾气中氮氧化物脱除的问题。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是以氨气为还原剂,在富氧尾气中实现NOx还原消除的方法。Cu-SSZ-13是一种能够满足国VI排放标准要求的先进SCR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N2选择性和水热稳定性。
目前通行的Cu-SSZ-13制备方法是溶液离子交换法,例如根据专利CN 107115888A的报道,首先用硝酸铵溶液对Na型或H型SSZ-13分子筛进行离子交换,再进行Cu离子交换,最后经焙烧活化得到Cu-SSZ-13催化剂。此工艺有步骤繁琐、耗时长、产生大量废水、能耗高等缺点。专利WO 2014/090698 A1报道了一种利用含Cu络合物作为共模板剂一锅法制备Cu-SSZ-13催化剂的方法,专利CN 103157505 A报道了一种用酸液处理一锅法Cu-SSZ-13催化剂的方法。然而,一锅法难以精确控制催化剂的Cu负载量,且一锅法催化剂的后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有害废液。D.Wang等(ChemCatChem.2014,6:1579-1583)报道了一种高温固态离子交换制备Cu-SSZ-13的方法,将NH4型SSZ-13分子筛与CuO粉末混合,在700或800℃焙烧16小时,得到Cu-SSZ-13催化剂。然而高温固态离子交换法存在耗时长、能耗高的缺点,且高温煅烧会对SSZ-13分子筛的结构造成一定破坏,影响催化剂的耐久性。专利WO 2014/090698 A1报道了一种低温固态离子交换法,将分子筛粉末和CuO粉末混合,在250℃下于含NH3气氛中焙烧10小时,得到Cu基分子筛催化剂。该方法仍然存在耗时长的缺点,且NH3是有毒气体,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Cu-SSZ-13催化剂制备工艺存在的种种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Cu-SSZ-13催化剂的浸渍-低温固态离子交换法,能够极大地缩短Cu-SSZ-13催化剂的制备周期,降低制备成本,减少制备过程的三废排放,所制备的催化剂的SCR催化活性可比拟传统工艺制备的催化剂,适用于柴油机尾气NH3-SCR脱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备Cu-SSZ-13催化剂的浸渍-低温固态离子交换法,利用浸渍法将SSZ-13分子筛与Cu盐前驱体混合,随后在空气或含氧气氛下低温焙烧,焙烧过程中发生低温固态离子交换,通过固态离子交换实现催化剂的活化。该催化剂以Cu为主要活性物种,以SSZ-13分子筛为载体。可用于柴油机(柴油车、船舶、小通机)等移动源以及火电厂等固定源的尾气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63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