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嵌式触控面板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455943.1 | 申请日: | 2018-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4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 发明(设计)人: | 江昶庆;李昆倍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G06F3/041 |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张立晶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封装层 有机发光层 内嵌式触控面板 基板 第二导电层 第一导电层 像素 叠层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内嵌式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像素。每个像素的叠层结构包含基板、封装层、有机发光层、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封装层相对于基板而设置。有机发光层形成于基板与封装层之间。第一导电层形成于有机发光层与封装层之间。第二导电层形成于有机发光层与封装层之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触控面板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内嵌式(In-cell)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采用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技术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大致可依照其叠层结构的不同而分为数种不同型式,例如将触控感测电极设置于封装层下方的内嵌式(In-cell)的AMOLED电容式触控面板以及将触控感测电极设置于封装层上方的On-cell的AMOLED电容式触控面板。
相较于传统的单片式玻璃(One Glass Solution,OGS)的AMOLED电容式触控面板与On-Cell的AMOLED电容式触控面板,内嵌式的AMOLED电容式触控面板可达成最薄化的AMOLED触控面板设计,并可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型电脑等可携式电子产品上。
然而,目前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常会因为较大的寄生电容而使其电阻电容负载大幅增加,再加上触控与显示模式之间的噪声干扰,因而导致其触控效能变差,此一现象亟待克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希望能通过其创新的布局方式简化电路走线的设计并降低阻值及寄生电容的影响,由以改善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并有效提升内嵌式触控面板的整体效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在此实施例中,内嵌式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像素。每个像素的叠层结构包含基板、封装层、有机发光层、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封装层相对于基板而设置。有机发光层形成于基板与封装层之间。第一导电层形成于有机发光层与封装层之间。第二导电层形成于有机发光层与封装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内嵌式触控面板为内嵌式自电容触控面板或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用以作为触控电极走线且第二导电层用以作为触控电极。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彼此耦接。
在一实施例中,叠层结构还包含绝缘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通过形成于绝缘层的通孔(Via)彼此耦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彼此耦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彼此电性绝缘。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位于第二导电层与封装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位于第一导电层与封装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由透明导电材料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叠层结构还包含第三导电层,形成于有机发光层上,用以作为有机发光层的阴极或阳极。
在一实施例中,叠层结构还包含间隙物及第三导电层。间隙物形成于有机发光层上。第三导电层形成于间隙物与有机发光层上,用以作为有机发光层的阴极或阳极。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作为触控电极的第二导电层不形成于间隙物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作为触控电极走线的第一导电层不形成于间隙物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形成于间隙物上方的部分的第二导电层会与作为有机发光层的阴极或阳极的第三导电层彼此断开而呈现浮动(Floating)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59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无缝拼接结构的大尺寸电容屏
- 下一篇:一种触摸屏的驱动方法及相关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