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热电阻的直杆式总温探针头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453814.9 | 申请日: | 2018-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61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 发明(设计)人: | 马宏伟;施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K7/16 | 分类号: | G01K7/16;G01K1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热电阻 直杆式总温 探针 头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电阻的直杆式总温探针头部,其特征在于,包括滞止罩(1)、热电阻(2);热电阻(2)为感温元件;滞止罩(1)上端面为圆形;滞止罩(1)内腔高度为热电阻(2)高度的1.2倍以上;滞止罩(1)进气孔(11)直径大于热电阻(2)高度的2/3;滞止罩(1)进气孔(11)在滞止罩(1)外壁面端部存在倒角(13);滞止罩(1)所有出气孔(12)面积小于进气孔(11)面积1/2;热电阻(2)中心线与滞止罩(1)进气孔(11)中心线垂直。本发明将热电阻引入总温探针中,能够有效提高总温测量精度,同时,本发明能够有效地增大总温探针不敏感角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流总温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热电阻的直杆式总温探针头部。
背景技术
在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温度测量领域,气流温度的测量一般为气流总温测量,即气流在绝热滞止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温度。实际测量过程中,完全绝热滞止是很难实现的,测量高速气流总温时,速度误差较大。因此,测温探针测得的温度通常小于气流总温。
现有的“L”型或“T”型总温探针,通常采用滞止罩来减少测温的速度误差,感温元件通常采用热电偶;当用于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温度测量时,有时受安装空间限制,如在压气机级间测量时,由于探针横向尺寸偏大,不能插入级间进行测量,此时多采用直杆式温度探针。
现有的直杆式温度探针,大多数不带滞止罩,在测量高速气流总温时,误差很大。个别直杆式总温探针采用滞止罩来减小测温的速度误差,感温元件也通常为热电偶,感温头部对气流方向的偏斜非常敏感,当气流方向变化较为剧烈时,测温误差较大。
现有的直杆式总温探针技术中存在两点不足:1、总温探针通常采用热电偶作为感温元件,由于热电偶本身的局限性,采用热电偶作为感温元件,和热电阻,比如铂电阻相比,测温误差较大;2、感温头部对气流方向的偏斜非常敏感,当气流方向变化较为剧烈时,测温误差较大,在工程测量中很少采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核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热电阻的直杆式总温探针头部,以解决目前气流总温测试时,感温头部尺寸较大、气流不敏感角范围小、测温误差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基于热电阻的直杆式总温探针头部,其特征在于,包括滞止罩(1)、热电阻(2);热电阻(2)为感温元件;滞止罩(1)上端面为圆形;滞止罩(1)内腔高度为热电阻(2)高度的1.2倍以上;滞止罩(1)进气孔(11)直径大于热电阻(2)高度的2/3;滞止罩(1)进气孔(11)在滞止罩(1)外壁面端部存在倒角(13);滞止罩(1)所有出气孔(12)面积小于进气孔(11)面积1/2;热电阻(2)中心线与滞止罩(1)进气孔(11)中心线垂直。
优选地,热电阻(2)丝(5)在进气孔(11)附近局部加密。
优选地,滞止罩(1)进气孔(11)位于迎风侧,滞止罩(1)进气孔(11)直径为滞止罩(1)外壁横截面直径的1/2至2/3。
优选地,滞止罩(1)出气孔(12)位于背风侧,滞止罩(1)出气孔(12)数量为1至5个,出气孔(12)直径为进气孔(11)直径的1/2至1/5。
优选地,滞止罩(1)进气孔(11)在滞止罩(1)外壁面端部倒角(13)大于60°。
优选地,热电阻(2)基座(4)可以为圆柱,也可以为平板,热电阻(2)中心线与滞止罩(1)中心线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基于热电阻的直杆式总温探针头部,进气孔直径大幅度增大,同时,针对性的设计了倒角,能够有效的拓宽气流不敏感角度范围,适用于气流角变化剧烈的测量环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基于热电阻的直杆式总温探针头部,将测温精度更高的热电阻引入带滞止的总温探针的设计中,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热电阻丝的绕线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测温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38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