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簧-电磁辅助减震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441485.6 | 申请日: | 2018-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8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传伟;周楷文;杜曼;高中堂;蔡志泉;党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6/00 |
| 代理公司: | 广东良马律师事务所 44395 | 代理人: | 李良 |
| 地址: | 7100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滑动变阻器 通电螺线管 减震装置 支撑装置 电路箱 弹簧 电磁辅助 上壳体 下壳体 压力板 滑块 减震 辅助螺旋弹簧 磁场斥力 改变电路 减震弹簧 减震效果 可变电阻 盘形磁铁 上下移动 密闭性 磁铁 移动 电阻 支架 磁场 焊接 电源 场景 震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弹簧‑电磁辅助减震装置,该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路箱、支撑装置、通电螺线管和支架,其中,上壳体相对于下壳体能够上下移动,电路箱包括可变电阻和电源,所述电路箱分别与支撑装置和通电螺线管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压力板、磁铁和弹簧。压力板上焊接的卡槽能够同时带动滑动变阻器上的滑块的移动。滑动变阻器上的滑块的移动使得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产生变化,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度,改变了与盘形磁铁的磁场斥力的大小,从而辅助螺旋弹簧减震。该装置保持了整个减震装置的密闭性,提高了减震效果,延长了减震弹簧寿命,具有结构简单、自动调节阻尼、适用多种震动场景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弹簧-电磁辅助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减震器减震范围有限,当遇到比较大的振动冲击时,减震器就无法有一个理想的减震效果。并且,如果遇到较大冲击力长时间地作用于减震器,会使得减震器的寿命大幅度下降,减震效果趋于恶化,不但会影响汽车乘坐的舒适性,而且也会影响汽车零件的寿命。另外,传统的减震器不能调节阻尼,使得此类减震器的应用范围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的弹簧-电磁辅助减震装置。该弹簧-电磁辅助减震装置主要是利用弹簧变形减震的同时,通过弹簧的形变来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从而改变电流影响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来进一步辅助减震,以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延长减震弹簧的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弹簧-电磁辅助减震装置,该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路箱、支撑装置和通电螺线管,其中,上壳体相对于下壳体能够上下移动,电路箱包括可变电阻和电源,所述电路箱分别与支撑装置和通电螺线管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压力板、磁铁和弹簧。
可选地,所述下壳体设置有滑槽,所述上壳体的下端设置滚珠,所述滚珠随着所述上壳体的运动在滑槽内运动,使得上壳体相对于下壳体能够上下移动。
可选地,所述支撑装置通过阶梯杆与所述上壳体连接,所述阶梯杆的一端穿过上壳体的中心孔,通过螺母与上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阶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力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可变电阻为滑动变阻器,所述压力板的一侧设置有卡槽,所述滑动变阻器上的滑块通过卡槽与所述压力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弹簧为螺旋弹簧,其一端设置在所述压力板的底部,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螺旋弹簧的顶端芯部位置设有盘形磁铁,所述螺旋弹簧的底端芯部位置设有通电螺线管。
可选地,所述卡槽与所述压力板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卡槽与所述滑动变阻器的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的滑块的起始位置在电阻最上端,所述弹簧的最大变形位移小于滑动变阻器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压力板与所述下壳体上设有限位块,限制螺旋弹簧的左右移动。
可选地,所述盘形磁铁与压力板连接方式为,在所述压力板上打沉孔,并把所述磁铁用螺丝固定在压力板下端。
可选地,所述滑动变阻器与通电螺线管、电源三者采用串联。通电后,电流通过所述通电螺线管时产生磁场,所述磁铁在所述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始终受到向上的作用力。
可选地,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在与上壳体连接的支架,所述支架具有两个或三个支脚,其中,至少一个支脚为弹性装置。
可选地,所述弹性装置为弹性杆或弹簧。优选地,两个或三个支脚上都为弹簧,并且该弹簧的最大变形位移比螺旋弹簧的最大变形位移小,约是其1/3的长度。
可选地,使用时,具有两个支脚的支架下方的两个支脚固定在车轴。
可选地,具有三个支脚的支架下方的一个或两个支脚固定在车轴,其他的两个或一个支脚与车轮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14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