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调器除湿方法及空调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41415.0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4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曹玉超;辛凯;沈乾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70;F24F110/10;F24F140/4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尚欣 |
地址: | 26651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出风 除湿 出风口 温度差 空调器室内机 控制空调器 除湿模式 控制调整 室内用户 温度波动 温度均匀 中空调器 舒适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除湿方法及空调器,其中除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运行;获取空调器室内机出风口处出风温度RT,并与出风口处设定温度ST比较,得到温度差E=ST‑RT;以及控制调整所述出风温度RT使所述温度差E=0。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除湿导致的出风温度波动的问题,实现出风温度均匀稳定,提高室内用户舒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除湿方法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具有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通风模式等模式,在空调器处于除湿模式时,室内空气遇到温度极低的蒸发器而凝露成水滴,产生低温送风,导致室内温度下降,在室内温度不高而湿度较高时,除湿的同时也会使室内温度降低或送风温度太低,降低室内用户舒适度,且南北地区湿度区别较大,现有空调器除湿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区域环境对除湿方面的需求。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出风温度低的问题,在室内机的出风口处增设有辅助电加热器,用于空调的辅助加热,在降温除湿后开启,向外提供热量并实现调高出风温度,但是辅助电加热器的功率恒定,在风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的出风温度是恒定的,因此在快速降温除湿过程中,出风温度波动起伏,影响室内用户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除湿方法及空调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除湿导致的出风温度波动的问题,实现出风温度均匀稳定,提高室内用户舒适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空调器除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运行;获取空调器室内机出风口处出风温度RT,并与出风口处设定温度ST比较,得到温度差E=ST-RT;以及控制调整所述出风温度RT使温度差E=0。
进一步地,控制调整所述出风温度RT使温度差E=0包括如下步骤:控制调整用于弥补所述温度差的加热功率P。
进一步地,控制调整用于弥补所述温度差的加热功率P包括如下步骤:计算所述加热功率P。
进一步地,计算所述加热功率P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空调器当前风挡下的风量Q。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利用如上所述的空调器除湿方法除湿的空调器,包括:温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空调器室内机出风口处出风温度RT;温差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出风温度RT与出风口处设定温度ST的温度差E=ST-RT;以及控制与执行模块,用于控制调整所述出风温度RT使所述温度差E=0。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与执行模块包括:辅助电加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空调器的出风侧,用于加热从所述出风侧吹出的空气;和辅助电控制模块,其与所述辅助电加热器通信连接,根据所述温度差E调整所述辅助电加热器的加热功率,用于弥补所述温度差E。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除湿方法及空调器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时会使得室内机出风温度降低,获取出风温度并计算其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调整出风温度使得出风温度与设定温度一致,实现出风温度均匀稳定,在除湿的同时保证不降低室内温度,提高室内用户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空调器除湿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空调器除湿方法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14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