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田污水池含硫闪蒸气处理装置及脱硫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440689.8 | 申请日: | 2018-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79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 发明(设计)人: | 唐均;陈曦;吕亮;韩志刚;贾玉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沃兹凯兰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2;B01D53/96 |
| 代理公司: | 濮阳华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6 | 代理人: | 王传明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硫再生塔 氧化再生塔 污水池 凝液分离器 处理装置 闪蒸气 油气田 空气进口 进液口 脱硫塔 工艺技术领域 脱硫塔进气口 硫化氢废气 处理工艺 底部出口 二次污染 脱硫工艺 脱硫装置 循环管线 药剂成本 存储罐 排气口 排污口 脱硫液 能耗 引入 安全 | ||
本发明属于脱硫装置及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气田污水池含硫闪蒸气处理装置及工艺。一种油气田污水池含硫闪蒸气处理装置,包括凝液分离器、脱硫再生塔和脱硫液存储罐,凝液分离器的底部排污口与污水池连接,脱硫再生塔包括上部脱硫塔和下部氧化再生塔,凝液分离器的排气口通过管线与脱硫再生塔的上部脱硫塔进气口连接;脱硫再生塔的下部氧化再生塔的底部出口通过循环管线分别与上部脱硫塔的进液口和下部氧化再生塔的上部进液口连接;脱硫再生塔的下部氧化再生塔部分设置空气进口,空气进口通过管线引入空气。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硫化氢废气处理工艺药剂成本高、能耗大、产生二次污染和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脱硫装置及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气田污水池含硫闪蒸气处理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硫化氢是一种具有可燃性、毒性、恶臭和腐蚀性的无色有害气体,不仅可对钢材等造成严重腐蚀,致使设备损坏而产生事故,而且还危害人的健康和安全。硫化氢是影响天然气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进行天然气开采时,必须对天然气中的硫化氢组分含量进行严格控制。
目前常用的硫化氢气体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和氧化法,但大多存在处理药剂费用高,处理能耗大,处理后产生大量污水等二次污染等问题。
比如使用碱液吸收除硫法:硫化氢与氢氧化钠等碱作用,生成可溶性硫化钠。当硫化氢过量时,则生产硫氢化钠,硫氢化钠再加碱调整,又转变成硫化钠:H2S+2NaOH→Na2S+2H2O;H2S+NaOH→NaHS+H2O;NaHS+NaOH→Na2S+H2O,其工艺流程如下:将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打入吸收塔循环罐中,打开循环泵使塔中喷头均匀喷成雾状,开风机将含硫废气引入吸收系统进行吸收,再近沸腾状态下吸收二十四小时左右取样分样,当吸收液中氢氧化钠过剩量在1%以上时,则为吸收终点,更换吸收液,回收的硫化钠应用于其他工业使用。该方法存在的缺点有:1、反应消耗大量的碱液,药剂成本较高;2、反应时间长,且需要加热至近沸腾状态,因此能源消耗大;3、脱硫反应产生的废碱液属于危险废物,其处理难度大、成本高。
再比如干法脱硫---海绵铁法:海绵铁由Fe2O3的水化物浸渍木屑或木刨花制成,具有较大的硫容,木屑和木刨花能够提高Fe2O3的水化物与含硫气体的接触面积并能够控制气体分布和气体压降。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Fe2O3+3H2S→Fe2S3+3H2O
Fe3O4+4H2S→3FeS+4H2O+S
FeS+S→FeS2,
其脱硫过程如下:含硫气体自上而下的通过装有固体氧化铁填料的吸收塔,含硫气体与海绵铁发生反应生成FeS,从而去除硫化氢使气体得到净化。再生过程中,不断向再生塔中鼓入空气,使FeS与氧气反应从而转化为Fe2O3得到再生,同时释放出S单质。该方法存在的缺点有:1、脱硫剂装卸麻烦、费时、费力;2、废弃海绵铁具有可燃性,更换脱硫剂时存在一定安全风险;3、废气海绵铁中含有大量木屑,环境可接收性差,处置难度大;4、反应过程产生大量污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油气田污水池含硫闪蒸气处理装置及脱硫工艺,解决了现有硫化氢废气处理工艺药剂成本高、能耗大、产生二次污染和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问题,基于湿式氧化脱硫工艺做出的工艺创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沃兹凯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沃兹凯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06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