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液透析导管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38628.8 | 申请日: | 201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37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万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胜 |
主分类号: | A61M1/16 | 分类号: | A61M1/16;A61M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填充管 双向施压 血液透析导管 透析操作 导出管 导入管 主导管 管腔 盲管 拆卸连接 抽吸模式 独立间隔 管路分支 密闭连接 可连接 内侧壁 内容物 透析器 外侧壁 填满 条轴 相背 血栓 置管 分隔 填充 抽空 外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导管及其使用方法,血液透析导管的管腔内设有柔性盲管,柔性盲管的外侧壁相背两处或多处分别沿一条轴向直线与主导管的内侧壁密闭连接,将主导管的管腔分隔为独立间隔的导入管腔、导出管腔和填充管腔,导入管腔、导出管腔和填充管腔的后部分别通过独立的管路分支为导入管、导出管和填充管。填充管可连接双向施压装置,在进行透析操作前,设置双向施压装置为抽吸模式,抽空填充管内容物后,再进行透析操作;在透析操作完成后,设置双向施压装置为填充模式,将填充管腔填满,之后拆卸连接透析器和双向施压装置的外部管线。本发明可以有效防止置管内部血栓的形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具,具体说是一种血液透析导管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对于患者而言,是一项长期的治疗过程,需要每周定期反复进行。因此为了避免反复开创置管,血液透析管相对长期地被置于患者血管中,常用手臂部的动静脉内瘘置管。
但是人体对于异物有主动排异、在异物表面形成沉积物的特性,在血管内的异物表面会快速产生沉积物,导致血液透析导管内部在进行透析治疗之后的置管期间形成栓塞。现有技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血液透析治疗之后将主导管内注入抗凝药物,如肝素、凝血酶抑制剂等,由于主导管的前端开口于血管内,导致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抗凝药物被逐步扩散和流入循环系统,主导管内从主导管前端开始逐渐渗入血液,之后同样会在主导管壁上形成血栓沉积。由于血液对于异物的血栓形成速度较快,在下一次血液透析治疗时有可能将沉积的血栓冲入血管中并进入血液循环,也有可能不被冲走,未被冲走的血栓在之后会继续变大,较大的血栓进入循环系统会引起血液循环梗塞,带来严重的后果。目前对于这一现象并无更好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血液透析导管及其使用方法,杜绝血液透析治疗之后在主导管内形成栓塞的现象,排出由此带来的隐患。
所述的血液透析导管作为长期部分置入血管的血液透析部件,主体为管状的主导管,其特征在于:在主导管的管腔内设有柔性盲管,柔性盲管的外侧壁两处或多处分别沿一条轴向直线与主导管的内侧壁密闭连接,所述轴向直线延伸到主导管的前端开口,将主导管的管腔分隔为独立间隔的导流管腔和填充管腔;导流管腔的前端为主导管前端的前端端孔,填充管腔为隔离在柔性盲管内的管腔,所述柔性盲管的前端封闭且伸出前端端孔0.8~3cm;导流管腔和填充管腔的后端分别通过独立的管路分支为导流管和填充管。
一种实施例为,所述柔性盲管为薄膜与部分主导管内壁围成,主导管后端连接导入管或导出管。
另一种实施例为,所述柔性盲管为两侧与主导管内侧壁分离的独立管,所述导流管腔被柔性盲管分隔为柔性盲管两侧的导入管腔和导出管腔;导入管腔和导出管腔的前端分别为主导管前端被分隔开的各一个前端端孔,导入管腔和导出管腔的后端分别通过独立的管路分支为导入管和导出管。
进一步地,在填充管腔的前端部设有前端填充管固定部,前端填充管固定部伸出前端端孔,前端填充管固定部的一侧或两侧与填充管腔固定连接,柔性盲管与主导管的轴向直线连接处部分重合于前端填充管固定部的两侧与柔性盲管的连接处。
优选地,在填充管腔的中部设有中部隔离片,中部隔离片的两侧与填充管腔的内壁固定连接,中部隔离片的设置方向与前端填充管固定部的设置方向相同。
优选地,主导管的前部每一导流管腔侧设有前端侧孔,前端侧孔位于导流管腔的侧壁。
优选地,前端侧孔位于导流管腔的侧壁外侧面横向中部位置。
优选地,导流管腔和填充管的尾端分别密闭固定连接有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导入管和导出管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用于连接透析器,填充管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用于连接双向施压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胜,未经万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386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