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铁激光晶体缺陷检测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37914.2 | 申请日: | 201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3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潘其坤;陈飞;谢冀江;张阔;何洋;于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95 | 分类号: | G01N21/9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赵勍毅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晶体缺陷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掺铁激光晶体缺陷检测方法和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激光器、限径光阑、镀膜合束镜、镀膜分束镜、激光取样镜、激光功率计、夹持组件、数据采集卡、计算机。所述方法将对铁离子强吸收和不吸收的两个波长的检测激光进行合束,并将合束后激光入射到待检测激光晶体上,以及采用激光功率计分别检测两个波长激光在入射至待测激光晶体前、在待测激光晶体表面反射和透射功率。通过对测试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可获得待测激光晶体的缺陷类型及特征,具体是通过激光波长不吸收的功率值表征激光晶体的气泡、麻点、裂纹等缺陷信息,通过激光波长强吸收的透射功率值表征激光晶体横向掺杂不均匀缺陷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晶体缺陷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掺铁激光晶体缺陷检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中红外波段激光器在人眼安全雷达、激光光谱学、激光医疗、环境监测、激光通信、激光对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过渡金属Fe离子掺杂的ZnSe激光器具有超宽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且具有输出焦耳级大能量的潜力,是中红外4~4.5μm波段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固体激光光源。其中,大体积、高均匀性掺铁硒化锌(Fe:ZnSe)激光晶体是激光器的核心元件。Fe:ZnSe晶体是通过将铁或硒化铁掺杂进入硒化锌基质,Fe2+部分取代正四面体晶格中心的Zn2+离子形成的。
目前,常用的Fe:ZnSe晶体制备方法有布里奇曼法和热扩散掺杂法等,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受原料不纯、晶体升华、晶格失配以及环境因素(温度、振动等)的影响,制备的Fe:ZnSe晶体难免存在各种缺陷,包括气泡、麻点、裂纹等光学元件常见缺陷(在本专利申请中将其定义为第1类缺陷)和铁离子横向掺杂不均匀(在本专利申请总将其定义为第2类缺陷)专有缺陷。晶体使用过程中,气泡、麻点、裂纹等缺陷对激光能量吸收强,且热扩散能力差,热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的热应力极易导致激光晶体的炸裂损伤。而铁离子横向掺杂不均匀将引起泵浦激光吸收不均匀,导致激光增益分布不均匀,容易在晶体内部形成温度梯度,影响激光光束质量(输出激光能量分布均匀性差)。
因此,对掺铁硒化锌激光晶体缺陷检测至关重要。现有已公布的晶体缺陷检测方法较多,比如申请号CN201310101990.3公布的“宝石晶体缺陷自动检测系统及其方法”,申请号CN102854205公布的“用于检测晶体缺陷结构的方法和系统”,申请号96180218.9公布的“表面晶体缺陷的测量方法及装置”等。但上述方法均不能用于鉴别Fe:ZnSe晶体缺陷类型是第1类或第2类,而鉴别晶体缺陷类型对于改善晶体生长工艺,获得高质量Fe:ZnSe晶体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掺铁激光晶体缺陷检测的技术方案,用以解决现有的掺铁激光晶体缺陷检测方法无法鉴别待测激光晶体类型是第1类或第2类,导致缺陷特征信息检测不精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掺铁激光晶体缺陷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激光器、限径光阑、镀膜合束镜、镀膜分束镜、激光取样镜、激光功率计、夹持组件、数据采集卡、计算机;
所述激光器包括第一激光器和第二激光器,所述限径光阑包括第一限径光阑和第二限径光阑,所述镀膜分束镜包括第一镀膜分束镜和第二镀膜分束镜;所述数据采集卡包括位置信息采集卡和功率采集卡,所述功率采集卡包括第一功率采集卡、第二功率采集卡、第三功率采集卡、第四功率采集卡、第五功率采集卡;所述激光功率计包括第一激光功率计、第二激光功率计、第三激光功率计、第四激光功率计、第五激光功率计;
所述夹持组件用于夹持待测激光晶体,并能够调节所述待测激光晶体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运动;所述位置信息采集卡用于采集待测激光晶体的位置信息;
所述第一激光器用于发出第一激光,所述第二激光器用于发出第二激光;所述第一激光能够被铁离子吸收,所述第二激光不会被铁离子吸收;
第一限径光阑、镀膜合束镜、待测激光晶体沿第一激光光路依次设置,第二限径光阑设置于第二激光光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379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探针卡检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纸张表面缺陷检测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