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蓄热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433855.1 | 申请日: | 2018-05-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0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增清;李渊;张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渊 |
| 主分类号: | F24D11/00 | 分类号: | F24D11/00;F24D13/00;F24D1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7317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容器 保温壳体 吸热段 电发热器件 换热盘管 蓄热装置 电蓄热 散热段 热管 伸出 换热介质出口 换热介质进口 控温器件 蓄热材料 一端设置 保温壳 体内 外部 | ||
一种电蓄热装置,包括外部的保温壳体以及设置在该保温壳体内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容器、热管、电发热器件、控温器件以及设置在该蓄热容器内的蓄热材料、换热盘管;该热管分散热段和吸热段两部分,其中,该散热段设置在所述的蓄热容器内,该吸热段则设置在所述的蓄热容器外且该电发热器件设置在所述的吸热段上;该换热盘管的一端设置有换热介质进口,另一端则设置有换热介质出口,且分别伸出到该保温壳体外;该蓄热容器的顶部或底部设置有若干接口且该接口伸出所述的保温壳体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器及储能、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热管传热的电蓄热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对工作与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的提高,电能等消耗随之大幅度增高,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增加、电网负荷峰谷过大、峰负荷时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等建筑能耗增加的问题,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已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 ,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当前建筑和建筑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电蓄热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也是常用于缓解能量供求双方在时间、强度及地点上不匹配的有效方式,在电力的“移峰填谷”、废热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或熔盐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利用,有助于提高能效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是近年来能源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相对体积小、储热量大的一种通过热管传热的电蓄热装置,主要利用谷电来蓄热,用于解决热水或分布式采暖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电蓄热装置,包括外部的保温壳体以及设置在该保温壳体内的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容器、热管、电发热器件、控温器件以及设置在该蓄热容器内的蓄热材料、换热盘管;该热管分散热段和吸热段两部分,其中,该散热段设置在所述的蓄热容器内,该吸热段则设置在所述的蓄热容器外且该电发热器件设置在所述的吸热段上;该换热盘管的一端设置有换热介质进口,另一端则设置有换热介质出口,且分别伸出到该保温壳体外;该蓄热容器的顶部或底部设置有若干接口且该接口伸出所述的保温壳体外。本设计中的热管,是一种特种热管,热管里面的传热介质采用多种无机材料混合而成,这种传热介质配方由物理学家渠玉芝发明的,配方及热管制造方法见专利号(01120356.0)。此种热管横向和竖向放置都不影响传热效果,而且基本上是等温传热,其耐温的极限是1500摄氏度以下,传热速度是银的至少几万倍以上。该热管已在国内生产且以获得广泛应用。通常,蓄热材料的总量占蓄热容器总容积的90%左右。
在上述的一种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发热器件是一种耐高温的螺旋状电加热管,套在所述的吸热段外表面上。
在上述的一种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发热器件是一种高频感应线圈,套在所述的吸热段外表面上。
在上述的一种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热段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容纳腔,该容纳腔内设置有所述的电发热器件。
在上述的一种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发热器件是一种耐高温的棒状电阻加热管。
在上述的一种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材料是一种低熔点多元混合熔盐材料。
在上述的一种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材料是一种相变蓄能材料。
在上述的一种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段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散热翅片。
在上述的一种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温器件设置在所述的蓄热容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渊,未经李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338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