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气的洗涤除尘装置及其洗涤除尘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32024.2 | 申请日: | 2018-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41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单育兵;高鑫;徐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林未来能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84 | 分类号: | C10J3/84;C10K1/00;C10K1/02;C10K1/04;C10K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崔华 |
地址: | 100004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气 洗涤除尘 上段内腔 下段内腔 初步净化 含尘液 激冷室 气化炉 洗涤 文丘里洗涤器 煤气化技术 润湿 除尘效果 粗合成气 导流结构 分离洗涤 灰尘捕捉 激冷水泵 内腔分隔 上层清液 微细颗粒 洗涤效率 阻力损失 接收带 洗涤器 黑水 熔渣 行气 去除 冷却 残留 净化 污水 | ||
1.一种合成气的洗涤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气化炉气化室(1)相连通的气化炉激冷室(2),用于对气化炉气化室(1)生成的粗合成气进行洗涤和冷却以分离其中所含的熔渣、大颗粒细灰和夹带的液滴,获得初步净化的合成气、熔渣和黑水;
文丘里洗涤器(3),用于对经气化炉激冷室(2)处理所得的合成气进行润湿,形成带含尘液滴的合成气;
分离洗涤塔(4),所述分离洗涤塔(4)的内腔分隔为上段内腔和下段内腔;所述下段内腔设有合成气进口(4-11),用于接收来自文丘里洗涤器(3)所得带含尘液滴的合成气;所述上段内腔和下段内腔之间设有用于使下段内腔内带含尘液滴的合成气进入上段内腔的合成气导流结构;所述上段内腔用于洗涤进入上段内腔内的合成气以去除其中残留的微细颗粒,并获得净化的合成气、污水;所述上段内腔设有供所述净化的合成气输出的合成气出口(4-1);
激冷水泵(5),用于将分离洗涤塔(4)上段内腔的污水上层至少部分的上层清液作为激冷水循环送至气化炉激冷室(2),以及用于将分离洗涤塔(4)上段内腔的污水上层至少部分的上层清液作为洗涤水循环送至文丘里洗涤器(3);
优选地,所述洗涤除尘装置还包括:黑水处理系统(7),用于对分离洗涤塔(4)和气化炉激冷室(2)排出的黑水进行沉淀和过滤,以获得灰水并回用作分离洗涤塔(4)的洗涤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涤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洗涤塔(4)上段内腔设有激冷水出口(4-5),用于将所述上段内腔中的上层清液输出;
所述激冷水泵(5)的入水口与所述分离洗涤塔的激冷水出口(4-5)连通;所述激冷水泵(5)的出水口与气化炉激冷室(2)的激冷水入口连通;所述激冷水泵(5)的出水口还与文丘里洗涤器(3)的洗涤水入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涤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洗涤塔(4)的内腔中设有分段挡板(4-12),用于将所述内腔分隔为所述上段内腔和下段内腔;优选地,分段挡板(4-12)呈“倒漏斗”状,且在其漏斗咀部开设有接口;
所述合成气导流结构包括:联通管(4-6),所述联通管(4-6)位于所述上段内腔内,且联通管的底部管口与所述分段挡板(4-12)的接口相连接以使所述上段内腔和下段内腔贯通;
优选的,所述合成气导流结构还包括防水导向板(4-13);所述防水导向板(4-13)位于联通管(4-6)顶端并遮挡联通管顶端的管口,且防水导向板(4-13)与联通管(4-6)顶端的管口之间留有间隙,以使由联通管的顶端管口流出的合成气扩散并流入所述上段内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洗涤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导向板(4-13)的外轮廓形状呈圆台形;
优选的,所述防水导向板(4-13)的底部外径为所述联通管(4-6)外径的1.5~2.5倍;
优选的,所述联通管(4-6)与防水导向板(4-13)底部所在的平面以及分段挡板(4-12)底部所在的平面均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涤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洗涤塔(4)还包括:气体分布器(4-8),用于将由合成气进口(4-11)进入的所述带含尘液滴的合成气分布在下段内腔内;所述气体分布器(4-8)位于所述下段内腔中且与所述合成气进口(4-11)连通;
优选地,所述气体分布器(4-8)为顺着合成气进口方向垂直塔体(4-14)设置的直管,所述直管一端与合成气进口(4-11)连接,另一端为盲端,且在直管的侧壁开有气体导流槽口,用于引导由合成气进口(4-11)进入下段内腔的合成气相对所述直管倾斜向下流动;
优选地,所述气体导流槽口顺着所述直管的长度方向开设至直管的底部侧壁,且气体导流槽口的两条沿着直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口边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45°;
优选地,所述直管中,开槽面积占直管侧壁表面积的1/4~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林未来能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未经科林未来能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3202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