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颈动脉内中膜边界自动分割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28262.6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54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瑞;赵屾;张伟;顾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7/12 | 分类号: | G06T7/12;G06T5/00;G06T7/7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琳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颈动脉 内中 边界 自动 分割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颈动脉内中膜边界自动分割方法及系统,对超声图像序列进行预处理,通过粗裁剪、生成种子点、动态规划方法处理实现对序列第一帧的初始化;建立图像序列分割的状态空间框架,运用蛇算法获取状态空间中的观测量,并使用卡尔曼滤波器求解该状态空间方程,得到图像内对应的颈动脉壁的实际位置;顺序地分割后续图像,得到图像分割结果。本发明中序列的第一帧初始化工作为自动分割,真正实现了颈动脉内中膜边界的全自动分割,在时效性方面有了质的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颈动脉内中膜边界自动分割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从超声图像中分割出颈动脉IM(内膜-中膜)边界,进而在心动周期中观测颈 动脉IMT(内膜-中膜厚度)的变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现、预防及预后都具有重要 意义。
超声成像通常用于检查颈动脉内中膜的生物力学特性,从超声图像中分割 出颈动脉IM(内膜-中膜)边界,进而在心动周期中观测颈动脉IMT(内膜-中膜厚 度)的变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现、预防及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而颈动脉超声图 像分割的核心任务是使用相应的边缘提取算法完整地提取IM边界,即动脉的 LI(lumen intima,内膜)和MA(mediaadventitia,中外模)边界。
从实现手段上分类,主要有动态规划,蛇算法,神经网络,Chan-Vese模型 等方法。由于图像噪声、IM边界的动态特性、观测者之间的差异等干扰因素的 影响,这项工作仍然很有挑战性,有待开发超声图像的全自动分割技术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使用者的工作量。
目前上述颈动脉分割技术只能处理单张超声图像,而无法处理连续的超声 图像序列,而且多为半自动分割,时效性不够高。此外,很多方法只能较好地 处理噪声较少的理想图像,鲁棒性不够强,实用性也大为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颈动脉内中膜边界自动分割方法与 系统,本发明以状态空间框架为基础,并融合了蛇算法,使分割的准确率和鲁 棒性都大为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颈动脉内中膜边界自动分割方法,对超声图 像序列进行预处理,通过粗裁剪、生成种子点、动态规划方法处理实现对序列 第一帧的初始化;
建立图像序列分割的状态空间框架,运用蛇算法获取状态空间中的观测量, 并使用卡尔曼滤波器求解该状态空间方程,得到图像内对应的颈动脉壁的实际 位置;
顺序地分割后续图像,得到图像分割结果。
进一步的,对超声图像序列进行预处理的过程具体为:将每帧的灰度值正 则化到[0,255],再对每一帧应用高斯低通滤波器处理。
进一步的,将第一张图像进行粗裁剪的具体过程为:对图像矩阵的每一列 进行灰度检索,根据连续点序列的灰度值,判断点序列为血管内腔还是膜,最 后一个灰度值小于第一设定值的点被选为内膜边界的上限,该点的y坐标记作 Ai,继续灰度索引直至找到灰度值最大的点,该点的y坐标记Bi,若这两点的y 坐标差值满足设定的阈值要求,则后者即为中外模边界的下限。
更进一步的,设置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灰度值小于第一设定值的点 为暗,判断为血管内腔,灰度值大于第二设定值的点为亮,判断为膜,第二设 定值大于第一设定值。
更进一步的,根据Bi求得Ai,在Ai和Bi之外的区域设为禁止区域,动态 规划的前向传播将不会通过该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82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