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沥青抗剥落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424844.7 | 申请日: | 2018-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18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宋乐春;郭皎河;刘树华;傅丽;程国香;宁爱民;李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4B24/42 | 分类号: | C04B24/42;C04B24/16;C04B24/04;C04B24/02;C04B24/10;C04B24/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 剥落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沥青抗剥落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
废FCC催化剂100份;
有机类储能相变材料200~600份;
光稳定剂5~16份;
酰氯化的抗氧剂8~22份;
氨基硅烷7~14份;
长链有机硅烷9~12份;
氯代硅烷4~9份;
其中,所述酰氯化的抗氧剂包括第一酰氯化的抗氧剂和第二酰氯化的抗氧剂;第一酰氯化的抗氧剂和第二酰氯化的抗氧剂相同或不同;第一酰氯化的抗氧剂与第二酰氯化的抗氧剂的重量比为1:1.3~1:1.6;所述光稳定剂为含氨基的光稳定剂;
各原料组分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反应:将废FCC催化剂加热活化后,先与有机储能相变材料反应,使机类储能相变材料负载于废FCC催化剂中,得到改性复合储能相变材料;然后与氯代硅烷进行表面修饰反应,得到氯代硅烷接枝的复合储能相变材料;然后与光稳定剂反应,光稳定剂通过与氯代硅烷反应,从而连接到废FCC催化剂的表面,得到光稳定剂改性的复合储能相变材料;再与第一酰氯化的抗氧剂反应,所述第一酰氯化的抗氧剂与光稳定剂中的氨基反应,从而连接至FCC催化剂的表面,得到光稳定剂-抗氧剂改性的复合储能相变材料;再与长链有机硅烷、氨基硅烷反应,述长链有机硅烷和氨基硅烷分别接枝于废FCC催化剂的表面,得到光稳定剂-抗氧剂、长链有机硅烷及氨基硅烷共同改性的复合储能相变材料,最后与第二酰氯化的抗氧剂反应,所述第二酰氯化的抗氧剂与氨基硅烷中的氨基反应,从而连接至FCC催化剂的表面,得到沥青抗剥落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抗剥落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
废FCC催化剂100份;
有机类储能相变材料200~600份;
光稳定剂8~12份;
酰氯化的抗氧剂12~16份;
氨基硅烷7~14份;
长链有机硅烷9~12份;
氯代硅烷4~9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沥青抗剥落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类储能相变材料为烷烃类石蜡、脂肪酸系列以及多元醇系列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烷烃类石蜡为正十六烷、正十八烷、正二十烷、正二十二烷、正二十八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脂肪酸系列为硬脂酸丁酯、乙烯丁酯、葵酸、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肉豆蔻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多元醇系列为季戊四醇、新戊二醇、聚乙二醇、正十二醇、三羟甲基丙烷、一缩二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沥青抗剥落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稳定剂为2,2,6,6-四甲基哌啶胺、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二[2,2,6,6-四甲基-4-哌啶基]间苯二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沥青抗剥落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酰氯化的抗氧剂是将抗氧剂与氯化亚砜进行反应得到的;所述抗氧剂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烯酸、3-(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烯酸、3-(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烯酸和3-(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沥青抗剥落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硅烷为N-(2-N-苄基氨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2-(三甲氧硅基)乙基]苯基]甲基]-1,2-乙二胺、N-(6-氨基己基)氨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3-(4-脲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2-氨乙基)-11-氨基十一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沥青抗剥落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长链有机硅烷为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十二烷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沥青抗剥落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氯代硅烷为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氯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484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