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降解藜麦秸秆的复合菌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22301.1 | 申请日: | 2018-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83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孙旸;侯杰;于潇潇;苏瑛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8;C12N1/14;C12N1/16;A23K10/12;A23K10/30;C12R1/07;C12R1/645;C12R1/865;C12R1/10;C12R1/225 |
代理公司: | 重庆晶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9 | 代理人: | 李靖 |
地址: | 130118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降解 麦秸 复合 应用 | ||
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高效降解藜麦秸秆的10种菌株的复合菌,互利共生协同增效,共同促进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本发明的所提供一种高效降解藜麦秸秆的复合菌,对藜麦秸秆的腐熟时间5‑8天,比普通的堆肥发酵缩短了3‑4天。本发明的所提供一种高效降解藜麦秸秆的复合菌,能够在10℃的气温环境下降解藜麦秸秆,特别适合北方低温天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降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降解藜麦秸秆的复合菌及应用。
背景技术
藜麦在海西的选育试种成功标志着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对于海西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良盐碱土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藜麦的种植成功不仅是经济作物,还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一种农作物。
用藜麦饲喂家畜从史前就已经开始了,利用部分包括藜麦的籽实和其收获、加工后的副产品,如麸皮、秸秆等。藜麦的主要产品是籽实,可用于饲喂家畜、提供蛋白质、改善饲料中的氨基酸平衡,而藜麦秸秆主要组分是纤维素、木质素、果胶、半纤维素、粗蛋白和灰分等,在常温下性质十分稳定,因此降解非常缓慢。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增殖速度快、功能丰富多样、适应性强等特点,应用微生物学方法腐解处理秸秆具有许多其他物理化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因此,从自然界筛选到具有高效秸秆降解能力的菌株十分重要,而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对藜麦秸秆的降解和利用还不够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降解藜麦秸秆的复合菌。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效降解藜麦秸秆的复合菌,其特征在于,它由产纤维素酶类芽孢杆菌、产木聚糖酶链格孢菌、产漆酶疣孢漆斑菌、产木素过氧化物酶胶质芽孢杆菌、产锰过氧化物酶放线莱斯氏菌、酿酒酵母菌、乳酸菌、近平滑假丝酵母、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组成,菌落形成单位之比为3:1:3:2:2:2:2:1:1:1,上述菌剂中:
所述产纤维素酶类芽孢杆菌(Bacillus cellulosilyticus)CGMCC 1.15312;
所述产木聚糖酶链格孢菌(Alternaria humicola)CGMCC 3.2917;
所述产木素过氧化物酶胶质芽孢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Krassilnikov)GIM 1.16;
所述产锰过氧化物酶放线莱斯氏菌(Laceyella tengchongensis)CCTCC AA208050Laceyella;
所述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GMCC 2.1366;
所述乳酸菌(Lactobacillus algidus)CGMCC 1.3701;
所述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CGMCC 2.3207;
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GMCC1.519;
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CGMCC 1.281;
所述菌株均可以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和广东省微生物保藏中心(GIM)购买得到。
所述产漆酶疣孢漆斑菌为(Myrothecium verrucaria)突变菌株T2901,是本实验室从长白山采集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并突变得到的,其已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保藏日期是2017年7月5日,保藏号是CCTCC NO:M20174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农业大学,未经吉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23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