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极型晶体管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417864.1 | 申请日: | 2018-05-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8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 发明(设计)人: | 顾学强;范春晖;王言虹;奚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成都微光集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9/732 | 分类号: | H01L29/732;H01L29/06;H01L21/331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75 | 代理人: | 吴世华;张磊 | 
| 地址: | 20121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极型晶体管结构 导电埋层 埋层 集电极串联电阻 双极型晶体管 集电极串联 串联电阻 工艺成本 金属互连 器件性能 外延工艺 常规的 衬底 制作 | ||
1.一种双极型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于第一型衬底上的第二型基极、第一型发射极、第一型集电极;
设于第一型衬底上且包围第二型基极、第一型发射极的第二型基区;
设于第一型衬底上且包围第一型集电极的第一型穿透层;以及
设于第一型衬底上且相邻位于第二型基区和第一型穿透层下方的导电埋层;所述导电埋层用于将由第一型发射极流出的电流传导收集至第一型集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埋层的宽度在垂直投影方向上将第一型发射极和第一型集电极完全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埋层为金属埋层或金属化合物埋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第一型衬底上的沟槽隔离,所述沟槽隔离围绕第二型基区、第一型穿透层和导电埋层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极型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介质隔离层,覆盖于沟槽隔离和导电埋层底部的第一型衬底底面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双极型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为N型或P型,所述第二型为P型或N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极型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衬底为N型衬底,第二型基极为P+基极,第一型发射极为N+发射极、第一型集电极为N+集电极,第二型基区为P型基区,第一型穿透层为N型穿透层;或者,所述第一型衬底为P型衬底,第二型基极为N+基极,第一型发射极为P+发射极、第一型集电极为P+集电极,第二型基区为N型基区,第一型穿透层为P型穿透层。
8.一种双极型晶体管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第一型衬底,在所述第一型衬底的正面上形成沟槽隔离、第一型穿透层、第二型基极、第一型发射极、第二型基区和第一型集电极;
将第一型衬底倒置,并将所述第一型衬底的正面表面与一载片进行粘合,然后进行退火;
对所述第一型衬底的背面进行减薄,使减薄后的第一型衬底背面停止在沟槽隔离的底部位置;
在第一型穿透层和第二型基区底部上方的第一型衬底的背面形成一个沟槽;
在所述沟槽内进行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填充,形成导电埋层;
在所述第一型衬底的背面表面形成介质隔离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极型晶体管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为N型或P型,所述第二型为P型或N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极型晶体管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衬底为N型衬底,第二型基极为P+基极,第一型发射极为N+发射极、第一型集电极为N+集电极,第二型基区为P型基区,第一型穿透层为N型穿透层;或者,所述第一型衬底为P型衬底,第二型基极为N+基极,第一型发射极为P+发射极、第一型集电极为P+集电极,第二型基区为N型基区,第一型穿透层为P型穿透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成都微光集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成都微光集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1786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自旋量子位的量子器件
 - 下一篇:垂直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