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获得谷子用于遗传转化的胚性愈伤组织和遗传转化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414419.X | 申请日: | 2018-05-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80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 发明(设计)人: | 隋毅;张皓珊;吴传银;刁现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5/04 | 分类号: | C12N5/04;C12N15/82;A01H5/00;A01H6/46;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张立娜 |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获得 谷子 用于 遗传 转化 胚性愈伤 组织 方法 | ||
1. 一种获得谷子用于遗传转化的胚性愈伤组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1)将谷子的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培养,获得初生愈伤组织
(a2)将所述初生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和继代,得到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悬浮系;所述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悬浮系即为用于遗传转化的胚性愈伤组织;
所述外植体为成熟胚;
步骤(a1)中,所述诱导培养基的溶剂为水,溶质为MS盐、N6维生素、脯氨酸、天冬氨酸、水解酪蛋白、蔗糖、2,4-D、KT、Dicamba和植物凝胶;在所述诱导培养基中,所述MS盐的终浓度为2.2-4.5g/L、所述N6维生素的终浓度为0.5-5ml/L、脯氨酸的终浓度为0.1-5g/L、天冬氨酸的终浓度为0.1-5g/L、水解酪蛋白的终浓度为0.1-5g/L、蔗糖的终浓度为5-100g/L、2,4-D的终浓度为1mg/L、KT的终浓度为0.2mg/L、Dicamba的终浓度为0.5mg/L、植物凝胶的终浓度为2.6g/L;
步骤(a2)中,将所述初生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和继代时采用的悬浮培养基的溶剂为水,溶质为MS盐、N6维生素、脯氨酸、水解酪蛋白、蔗糖、2,4-D和KT;在所述悬浮培养基中,所述MS盐的终浓度为4.33g/L、所述N6维生素的终浓度为1ml/L、脯氨酸的终浓度为0.1-5g/L、水解酪蛋白的终浓度为0.1-5g/L、蔗糖的终浓度为5-100g/L、2,4-D的终浓度为1mg/L、KT的终浓度为0.2mg/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1)中,进行所述诱导培养的条件为28℃暗培养20-40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2)中,进行所述悬浮培养和继代是按照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进行的:将所述初生愈伤组织接种于所述悬浮培养基中,于28-30℃进行振荡悬浮培养,10-20天后进行第一次继代,之后间隔7-10天继代一次,继代时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不变。
4.一种谷子的遗传转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b1)将利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方法获得的用于遗传转化的胚性愈伤组织接种于预培养培养基上进行预培养,得到预培养后愈伤组织;
(b2)将所述预培养后愈伤组织于30-60℃条件下进行不超过10min的热击处理,得到预处理后愈伤组织;
(b3)用含有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侵染液侵染所述预处理后愈伤组织,将侵染后的愈伤组织接种于共培养培养基上进行共培养,得到共培养后愈伤组织;
(b4)将所述共培养后愈伤组织接种到筛选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得到抗性愈伤组织;
(b5)将所述抗性愈伤组织接种到分化再生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得到再生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1)中,所述预培养培养基的溶剂为水,溶质为MS盐、N6维生素、脯氨酸、天冬氨酸、水解酪蛋白、蔗糖、2,4-D和植物凝胶;在所述预培养培养基中,所述MS盐的终浓度为2-4.33g/L、所述N6维生素的终浓度为0.5-5ml/L、脯氨酸的终浓度为0.1-5g/L、天冬氨酸的终浓度为0.1-5g/L、水解酪蛋白的终浓度为0.1-5g/L、蔗糖的终浓度为5-100g/L、2,4-D的终浓度为0.1-5mg/L、植物凝胶的终浓度为2.6g/L。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2)中,所述热击处理是在共培养液中进行的;所述共培养液的溶剂为水,溶质为N6盐、N6维生素、2,4-D、水解酪蛋白、蔗糖、肌醇、葡萄糖和乙酰丁香酮;在所述共培养液中,所述N6盐的终浓度为4 g/L、所述N6维生素的终浓度为1ml/L、2,4-D 的终浓度为2 mg/L、水解酪蛋白的终浓度为1 g/L、蔗糖的终浓度为30 g/L、肌醇的终浓度为0.1 g/L、葡萄糖的终浓度为10 g/L、乙酰丁香酮的终浓度为2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1441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