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制革废弃物增效木屑生物质燃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05445.6 | 申请日: | 2018-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57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段宝荣;段建锋;杨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仁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5/40 | 分类号: | C10L5/40 |
代理公司: | 临沂恒致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62 | 代理人: | 李平 |
地址: | 276624 山东省临沂市临港***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制革 废弃物 增效 木屑 生物 燃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制革废弃物增效木屑生物质燃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木屑58‑64份、含铬革屑10~15份、聚阴离子纤维素12‑16份、凹凸棒粉4‑8份、氟碳铈矿3‑5份、增氧剂1‑3份、增氧协效剂0.2~0.5份、生物沥青6‑10份、蓝藻藻泥2‑5份、硫酸铵1‑2份和物质A3~5份。本发明的含铬革屑在燃烧过程释放大量热量,采用木屑、含铬革屑协调搭配,在增氧协效剂和物质A的搭配下,使其释放热量大,而且燃烧过程中六价铬离子未检出,达到了对废弃物的利用目的,而且不产生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燃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利用制革废弃物增效木屑生物质燃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料是指将生物质材料燃烧作为燃料,一般主要是农林废弃物(如秸秆、锯末、甘蔗渣、稻糠等),主要区别于化石燃料,在目前的国家政策和环保标准中,直接燃烧生物质属于高污染燃料,只在农村的大灶中使用,不允许在城市中使用,生物质燃料的应用,实际主要是生物质成型燃料,是将农林废物作为原材料,经过粉碎、混合、挤压、烘干等工艺,制成各种成型(如块状、颗粒状等)的,可直接燃烧的一种新型清洁燃料;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化石能源面临着不可再生性,以及使用后产生的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不良因数为各国所重视,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现有技术中,制备的生物质燃料热值低,效率差,同时易氧化,限制了生物质燃料的技术发展,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2017108489556)”公开了一种木屑生物质燃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干燥步骤;b、混合制粒步骤;c、压缩步骤,该专利文献制备的木屑生物质燃料燃烧效率、热值不是很高,仍需进一步的改善。
我国是制革大国,在皮革生产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在自然条件下,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将会通过水、大气、土壤等途径进入环境,给人类造成危害。含铬革屑作为制革固体废弃物之一,由于含大量铬,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年我国大约产生140万吨的含铬革屑,这些革屑如果用作燃料,存在六价铬可能超标的可能性,因此需在该领域进行技术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木屑生物质燃料,含铬革屑在燃烧过程释放大量热量,采用木屑、含铬革屑协调搭配,在增氧协效剂和物质A的搭配下,使其释放热量大,而且燃烧过程中六价铬离子未检出,达到了对废弃物的利用目的,而且不产生二次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利用制革废弃物增效木屑生物质燃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木屑58-64份、含铬革屑10~15份、聚阴离子纤维素12-16份(保定华瑞化工有限公司)、凹凸棒粉4-8份、氟碳铈矿3-5份、增氧剂1-3份、增氧协效剂0.2~0.5份、生物沥青6-10份(渭南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蓝藻藻泥2-5份(蓝藻新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藻硅藻泥)、硫酸铵1-2份和物质A3~5份 。
所述木屑为松木屑、杉木屑、杨木屑、果木屑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增氧剂的由氯酸钾18份、氧化铝21份、膨胀石墨32份、石灰12份、硫酸钠6份、膨润土4份、钛白粉3份和硅胶4份混合组成;增氧协效剂的制备方法为由1-溴-3,5-二甲基金刚烷11.3g和聚合氯化铝1.7g溶解在150毫升THF中得到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4-溴-1-甲氧基-2-甲基茚3.2g、丙烯酰胺1.7g和环氧氯丙烷3.2g,80℃下反应3h,所得体系烘干得增氧协效剂;
物质A为的制备过程为:将可膨胀石墨1.6g加入到水玻璃5.2g和羧甲基纤维素钠1.8g中,再加入0.7g偶联剂kH550,70℃下反应2.5h,再加入柠檬酸1.4g和季戊四醇3.1g,于90℃下反应90min,再加入三乙酰丙酮铝1.7g(粉碎),75℃下反应45min,所得产物进行烘干,既得物质A。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仁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仁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54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