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靠盲插的电连接器及盲插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00236.2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8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李贺军;张志彦;王威;刘荣贺;陈颖琴;张波;李凤娣;周军;刘经勇;王清正;王涛;李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1R13/621;H01R13/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龚颐雯;庞许倩 |
地址: | 100854 北京市海淀区永***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靠 连接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靠盲插的电连接器及盲插方法,属于电连接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无手动操作空间的应用场景下,电连接器如何对轴向对接尺寸误差和径向对接尺寸误差进行校正的技术问题,同时解决了在无手动操作空间应用场景下,电连接器对接面的遮蔽保护问题。一种电连接器可靠盲插装置,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上设有触发装置,所述插座上设有保护装置,所述触发装置构造成与所述保护装置相配合,所述保护装置用以对电连接器遮蔽保护,弹簧安装螺柱安装在所述插头上,用于校正电连接器轴向对接尺寸误差。本发明实现了电连接器的可靠盲插,延长了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靠盲插的电连接器及盲插方法。
背景技术
电气设备的信号连接一般通过电连接器实现。对于无手动操作空间的应用场景,例如有些情况下,插座设置在手无法接触到的位置。此时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需要以盲插方式对插,即电连接器随所附着的机械结构移动完成对插。
电连接器的盲插实现方法主要面对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是机械结构对接误差校正问题,包括径向对接尺寸误差和轴向对接尺寸误差。轴向的对接尺寸只能通过电连接器随所附着的设备的结构限位控制。对于轴向尺寸较大,比如数米长的大型设备,由于设备本身具有尺寸公差,很难对电连接器轴向的对接尺寸进行精确控制,一般通过增大接触件的长度实现;其次是在电连接器对插前及对插过程中对电连接器对接面的遮蔽保护问题,目前的实现方式为在对插前,在电连接器的插座上安装保护盖,以防止杂物落到对接面;但在无手动操作空间的应用场景,则无法安装保护盖。此外在电连接器对接过程中,尚无有效手段对电连接器对接面进行遮蔽保护。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靠盲插装置,用以解决现有在无手动操作的应用场景下,特别是具有大轴向尺寸的设备,如何实现电连接器的可靠盲插对接,更解决电连接器对接面遮蔽保护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可靠盲插装置,包括插头和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上设有触发装置,所述插座上设有保护装置;所述触发装置构造成与所述保护装置相配合,用以对电连接器遮蔽保护。
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插头和插座上分别设置触发装置和保护装置,很好地解决了在无手动操作空间应用场景下,电连接器对接面的遮蔽保护问题,保证电连接器不受损害,保证可靠连接,延长了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弹簧安装螺柱,该弹簧安装螺柱与插头法兰盘连接,构造为校正电连接器的轴向对接尺寸误差。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安装螺柱包括弹簧、螺柱、螺纹套筒和螺母,螺母安装于螺纹套筒上,弹簧套接在螺柱上,一端与螺纹套筒相接触,另一端与插头法兰盘相接触;弹簧安装螺柱通过但不限于以下连接方式与插头法兰盘连接,包括焊接、铆接、螺连等其他连接方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弹簧安装螺柱上弹簧被压缩,进而实现了电连接器轴向对接尺寸误差的校正,提高了电连接器对插的可靠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装置包括触发板,所述触发板通过但不限于以下连接方式与插头法兰盘连接,包括焊接、铆接、螺连等其他连接方式与插头法兰盘连接;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保护盖、扭簧、螺钉;保护盖通过螺钉、扭簧固定安装在至插座的插座法兰盘侧边,扭簧通过螺钉安装在插座法兰盘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触发板和保护盖均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固定,安装简单方便,便于更换。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上设有导向销,所述导向销的一端可为圆锥形、半球形或其他形状,以此限定出导向斜面,所述插座上设有导向套;所述导向销与导向套相配合,用以校正电连接器径向对接尺寸误差。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实现了在电连接器在插合时,对径向对接尺寸误差的校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02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