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控性多发破口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99989.6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3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郭宝磊;董智慧;符伟国;郭大乔;陈斌;史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D1/00 | 分类号: | A61D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周春洪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破口 夹层 主动脉夹层 可控性 动物模型 胸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血管 导丝导管 动物实验 基础研究 机械损伤 降主动脉 解剖位置 可重复性 模拟人体 新型支架 可观察 破裂口 位置处 造影 单发 缝合 构建 内膜 术后 远端 成功率 评估 塑造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控性多发破口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方法,1)建立单发破口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2)建立可控性多发破口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本发明可在降主动脉上选择不同的水平,采取机械损伤分离主动脉血管中膜的不同层次,采用远端内膜面对面缝合塑造大小不同的原始夹层破裂口,既可模拟人体B型夹层的不同解剖位置的动物模型,又可观察不同破口大小对夹层进展的影响。通过先构建单破口的胸主动脉夹层模型,在术后2‑3周内通过CT和DSA造影对夹层进展进一步评估,可选择性的选取夹层不同位置处利用导丝导管技术重塑继发破口。本发明可重复性强、成功率高,为B型夹层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新型支架材料上市前动物实验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模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控性多发破口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主动脉内膜破裂形成破口,血管中的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薄弱的主动脉壁中层,伴或不伴中层纵行撕裂,正常动脉壁分离,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进而危及生命的疾病。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致死性的急危重症,其起病急骤,可在短期内造成主动脉破裂而导致休克并迅速造成死亡,或因远端重要脏器缺血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一直是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
人体的主动脉夹层解剖形态个体化差异极大,通常伴有多个破口,且破口位置和大小各不相同,导致血流分布非常复杂;建立可控性多发破口主动脉夹层模型可尽可能模拟人体不同类型的B型主动脉夹层特征。目前TEVAR治疗已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而临床中B型夹层标本较难获取,导致利用夹层标本探索夹层发生、发展及管壁重构、微环境改变等基础研究较难进行。通过建立接近人体B型夹层的大动物模型,进行CT、MRI等影像学评估和组织标本分析,可为夹层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新方法。
既往研究中猪或狗的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方法有(1)开胸显露主动脉,通过对主动脉机械损伤制造原始破口,其缺点为无法控制远端破口和中间继发破口的位置及大小。(2)通过静脉注入弹力蛋白酶等药物诱发夹层发生,其缺点为模型成功率低、死亡率高,且无法控制原始破口、中间继发破口和远端破口的位置和大小。既往研究的主动脉夹层模型与人体主动脉夹层在解剖几何形态方面相差较大,且无法建立活体的接近人体夹层不同几何形态的动物模型。因此,目前上市前的主动脉夹层支架材料的动物实验主要在动物的正常主动脉内实验,其疗效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有效评价支架的顺应性、贴壁性及支架对夹层内膜片的力学损伤等因素。
本发明课题组在2016年申请了另外一件专利CN201610420844.0,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猪胸主动脉夹层模型的构建方法,依次包括下列步骤:对实验动物猪开胸;暴露出胸主动脉的降主动脉段;夹闭动脉导管韧带后缘的胸主动脉,夹闭与脊静脉水平的胸主动脉;在近心脏端距血管阻断钳0.7~1.3cm处用手术刀垂直于降主动脉段切割刺穿全层血管;分离远心脏端的内膜与中外膜;远端分离完成后,用前述同样的方法分离近心脏端的血管横断面的内膜与中外膜,将内膜撕裂;将远心脏端降主动脉段上的内膜面对面地连续缝合,将近心脏端的中外膜与远端中外膜端端缝合;缝合完外膜后,松开远心脏端的血管阻断钳;术后造影观察胸主动脉的夹层的效果,关闭实验动物猪的胸腔,得到猪胸主动脉夹层模型。
现有技术中,关于本发明可控性多发破口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方法,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控性多发破口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控性多发破口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单发破口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999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用口腔内就位道观测仪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羊胚胎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