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生产制造污染物排放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395386.9 | 申请日: | 2018-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7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 发明(设计)人: | 徐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玉林 |
| 主分类号: | B01D46/00 | 分类号: | B01D46/00;B01D53/04;B09B3/00;B65G47/7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徐州市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物排放 汽车生产 污染物 制造 污染物排放装置 动力传输机构 废气处理机构 伺服电机装置 自动卸料装置 减少污染物 污染物处理 螺栓 传输机构 雾化喷射 控制器 出料管 剪叉架 进料管 脚架 分类 排放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生产制造污染物排放设备,其结构包括污染物排放装置、控制器、进料管、螺栓、脚架、出料管、机体、自动卸料装置、污染物传输机构、伺服电机装置、废气处理机构、雾化喷射机构、自动除料机构、剪叉架传动机构、动力传输机构,本发明一种汽车生产制造污染物排放设备,因此该装置能够分类将污染物进行处理,高效且安全的将污染物处理干净,然后排放出去,有效的减少污染物对工作人员带来的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汽车生产制造污染物排放设备,属于污染物排放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染物排放设备是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和热解气化等化学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通常也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但是不管采用何种处理方法,最终仍有一定量的固体废物残存,对这部分废物需要妥善地加以处置,特别在处理废物时,应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对有毒有害废物应确保不致对人类产生危害。
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大量粉末或固体污染物,但是该现有技术不便于将这样有害污染物高效排放出去,在排放后使气体依然存留大量有害物质,无法将污染物分类处理,导致没能有效的将污染物进行排放,影响工作环境卫生与人们的健康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生产制造污染物排放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大量粉末或固体污染物,但是该现有技术不便于将这样有害污染物高效排放出去,在排放后使气体依然存留大量有害物质,无法将污染物分类处理,导致没能有效的将污染物进行排放,影响工作环境卫生与人们的健康安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生产制造污染物排放设备,其结构包括污染物排放装置、控制器、进料管、螺栓、脚架、出料管、机体,所述污染物排放装置嵌入安装于机体的内部,所述控制器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机体的正表面,所述进料管的底端与机体的顶端相嵌套,所述机体的正表面设有四个螺栓,并螺纹连接,所述脚架的顶端与机体的底端相焊接,所述出料管的顶端与机体的底端嵌套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污染物排放装置包括自动卸料装置、污染物传输机构、伺服电机装置、废气处理机构、雾化喷射机构、自动除料机构、剪叉架传动机构、动力传输机构,所述自动除料机构的左端设有自动卸料装置,所述伺服电机装置与污染物传输机构配合连接,所述伺服电机装置与废气处理机构相连接,所述雾化喷射机构与自动卸料装置嵌套连接,所述动力传输机构与废气处理机构啮合连接,所述自动除料机构与剪叉架传动机构相扣合,所述剪叉架传动机构与动力传输机构扣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卸料装置包括防护罩壳、复位弹簧、卸料通道、活动闸门、传输管道、一号过滤板,所述防护罩壳的内部设有传输管道,所述复位弹簧与卸料通道的内表面相焊接,所述复位弹簧的顶端与活动闸门的底端相连接,所述活动闸门嵌入安装于卸料通道的内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污染物传输机构包括第一直齿轮、传动带、传输轮、轴套、固定杆,所述第一直齿轮与传动带相连接,所述传动带与传输轮的正表面相贴合,所述固定杆与轴套嵌套连接,所述固定杆与传输轮相连接,所述第一直齿轮与伺服电机装置啮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伺服电机装置包括伺服电机、插销、固定支架、绝缘套管、电源线、轴承、动力轮,所述插销与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的顶端与固定支架的底端相焊接,所述绝缘套管与电源线嵌套连接,所述绝缘套管与伺服电机相连接,所述电源线通过绝缘套管与伺服电机,所述轴承与动力轮的右端相嵌套,所述动力轮与伺服电机相连接,所述动力轮与第一直齿轮啮合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玉林,未经徐玉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953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氯乙烯滤芯
- 下一篇:一种具有微气泡活性炭的吸附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