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继站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89450.2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6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刘芯宏;钟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155 | 分类号: | H04B7/155;G08C1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盈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5 | 代理人: | 崔建中 |
地址: | 611756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取电 中继站 储能装置 发送天线 接收天线 铁路隧道 铁路移动通信系统 放大器 山区地形 信号中继 接触网 腕臂 无线中继方式 传输信号 定向天线 工作电源 铁路沿线 无线信号 依次连接 有效传输 布设 承力索 低成本 高增益 漏缆 远端 应用 替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继站及其应用,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天线、信号中继放大器和发送天线;还包括感应取电及储能装置;所述感应取电及储能装置连接到所述信号中继放大器;所述接收天线和发送天线为高增益定向天线。所述中继站用于替代铁路隧道及山区地形布设的漏缆;所述接收天线和发送天线设置在接触网的腕臂上;所述感应取电及储能装置设置在腕臂的远端且靠近承力索。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从接触网感应取电获取工作电源,通过无线中继方式传输信号,实现信号在铁路隧道及山区地形中的有效传输,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无线信号在铁路沿线的完全覆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是一种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继站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是铁路运输重要基础设施,铁路移动通信承载业务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时效性要求,对铁路运输的安全、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为GSM-R系统,已经在全国新建铁路得到广泛应用和大规模建设,信号传输方式与公网相同,但由于铁路存在直线延伸、高路堑、隧道(群)等自身地形特点,铁路的应用场景与公网大不相同,这也就导致在GSM-R系统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问题。
对新建的高铁线路而言,GSM-R系统通过在铁路隧道及地形复杂山区等信号较差地段设置漏缆,完成铁路沿线信号的全覆盖。但漏缆成本高昂,每100米需要投资1万元,且漏缆传输距离短,需要设置大量的直放站,同时需要为直放站提供工作电源,投资成本巨大。目前,全国大量的既有线已计划全部更改为GSM-R系统,如按照新建铁路隧道内全部设置漏缆同轴电缆的方案,会造成工程投资大、维护困难、偷盗严重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继站及其应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继站,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天线、信号中继放大器和发送天线;还包括感应取电及储能装置;所述感应取电及储能装置连接到所述信号中继放大器;所述接收天线和发送天线为高增益定向天线。
上述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继站的应用,所述中继站用于替代铁路隧道及山区地形布设的漏缆;所述接收天线和发送天线设置在接触网的腕臂上;所述感应取电及储能装置设置在腕臂的远端且靠近承力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接触网的腕臂上设置小型中继站,以天线替代漏缆,以适应铁路线状分布特点的高增益定向天线替代现有的公网天线,通过从接触网感应取电获取工作电源,通过无线中继方式传输信号,实现信号在铁路隧道及山区地形中的有效传输,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无线信号在铁路沿线的完全覆盖。并且,中继站通过接触网感应取电获取工作电源,不需要在铁路沿线设置电源,不需要建立直放站,节约了土地与设备成本。小型中继站设置在接触网的腕臂上,与接触网基本等电位,安全便捷,不会发生象漏缆那样的偷盗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于接触网腕臂上的小型中继站示意图;其中,1是接触网支柱,2是腕臂,3是接收天线,4是信号中继放大器,5是发送天线,6是感应取电及储能装置,7是承力索,8是接触线。
图2是螺旋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3是螺旋天线远场方向图;其中,图3(a)是螺旋天线E面远场方向图,图3(b)是螺旋天线H面远场方向图。
图4是隧道及坐标轴示意图。
图5是隧道内电场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94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