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轨搜救系统的地面段的测试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88022.8 | 申请日: | 2018-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0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孙倩;窦路;陈佳丽;陈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7/185 | 分类号: | H04B7/185;H04W4/9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泽;刘芳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面段 测试方法及装置 搜救系统 信标信号 模拟器 信标 接收结果 接收能力 卫星接收 下行链 预设 验证 转发 测试 评估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轨搜救系统的地面段的测试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控制至少一个信标模拟器按照预设的条件发送信标信号,以使中轨卫星接收所述信标信号,并将所述信标信号通过下行链路向所述地面段的MEOLUT转发;根据所述第一MEOLUT接收所述信标信号的接收结果,对所述第一MEOLUT的接收能力和可靠性进行评估。本发明提供的中轨搜救系统的地面段的测试方法及装置,可以实现利用信标模拟器对地面段的MEOLUT进行测试,从而更好地验证中国及亚太地区的MEOLUT性能,提升地面段的MEOLUT的研制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轨搜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轨搜救系统的地面段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国际卫星搜救系统是由加拿大、法国、美国和前苏联联合开发的全球性卫星搜救系统,它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推行的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使用低轨道和静止轨道卫星为全球包括极区在内的海上、陆上和空中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以使遇险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由于目前国际卫星搜救系统使用的低轨道和静止轨道卫星在遇险报警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为提高系统的报警效率,自2000年开始,国际卫星搜救组织就积极鼓励和支持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在其各自开发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和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中加入406MHz遇险报警业务,逐步形成国际卫星搜救系统的中轨搜救系统,以解决报警时效和定位质量等技术问题。
中轨搜救系统由用户段、空间段和地面段组成,用户段包括船载、机载和个人手持信标机,空间段由中轨道导航卫星组成,地面段包括部署在各成员国的中轨搜救本地用户终端站(Medium Earth Orbiting Local User Terminal,MEOLUT)和任务控制中心(Mission Control Centre,MCC)。
目前中轨搜救系统的全球演示验证测试和各地面系统的自测试主要依靠部署在各个地区的信标模拟器进行。亚太地区目前尚无用于进行地面段测试的信标模拟器,离北京最近的信标模拟器位于夏威夷,距离北京超过8000km,远大于地面段定义的1000km服务范围。因此,需要在北京设立信标模拟器,并研究一种利用信标模拟器对地面段进行测试的方法,从而更好地验证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地面段性能,提升地面段的研制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轨搜救系统的地面段的测试方法及装置,能够利用信标模拟器对中轨搜救系统的地面段进行测试,从而提升地面段的研制能力。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中轨搜救系统的地面段的测试方法,包括:
控制至少一个信标模拟器按照预设的条件发送信标信号,以使中轨卫星接收所述信标信号,并将所述信标信号通过下行链路向所述地面段的MEOLUT转发;
根据所述第一MEOLUT接收所述信标信号的接收结果,对所述第一MEOLUT的接收能力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可选的,所述接收能力包括下述能力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MEOLUT从中轨卫星接收信标信号的能力、所述第一MEOLUT从非中轨卫星接收信标信号的能力、所述第一MEOLUT将接收到的信标信号转发给第二MEOLUT的能力、所述第一MEOLUT从第二MEOLUT接收信标信号的能力。
可选的,所述可靠性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MEOLUT的可用性、所述第一MEOLUT的合规性、所述第一MEOLUT的跟踪性能和所述第一MEOLUT的接收性能。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MEOLUT接收所述信标信号的情况,对所述第一MEOLUT的接收能力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包括:
根据测试时间段内所述第一MEOLUT接收的所述信标信号,生成统计数据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80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