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输电线路的微风振动监测校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86313.3 | 申请日: | 2018-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1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碧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沐信润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5/00 | 分类号: | G01R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260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街道***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校准 输电线路 监测装置 微风振动监测装置 微风振动 通信模块电源 核查 输电线路中 采集模块 测量数据 工作指令 现场环境 校时请求 校准电路 振动频率 初始化 监测 传感器 电路 发送 | ||
一种用于输电线路的微风振动监测校准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1)安装校准电路;2)监测装置进行初始化;3)发出校时请求,向采集模块发送工作指令;4)启动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中的传感器和通信模块电源;5)计算输电线路中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幅;6)将计算后的结果进行校准,得到校准后的误差值。本发明通过增加核查电路的方式对监测装置进行定期核查,能实现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进行校准,确保监测装置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校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生产行业,所使用的通用测试设备均有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有相应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检定或校准工作的自动化。而对于专用测试设备,要实现校准工作的自动化难度比较大,如在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过程中,往往采用弯曲振幅法作为测量地导线微风振动的标准方法;首先测取电线距线夹出口89mm处电线相对于线夹的弯曲振幅,并以此值大小来测算导线在线夹出口处的动弯应变,作为测量导线振动的标准方法。这个标准是采用相对振幅的测量方法,来衡量导线受微风振动的危害程度,实践证明是测量悬垂线夹处导线振动的实用方法。在实际测量中是通过安装在输电线路上来进行的,这种方式被称为倒装测振法,将监测装置本体固定在距离线夹89mm处,而传感导轮则被固定在线夹附件,这是由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线夹本身往往塑料垫或者橡胶垫,这会对在线夹旁安装监测装置本体造成不便,因此倒装测振法目前被广泛采用。通过动弯应变结合振动频率即可用来评估导线的疲劳程度。因此,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主要是监测导线振动的振幅和频率两个参数。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245-2010《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按照被测导地线的类型,微风振动采集单元的振幅测量范围为下列二种之一。(1)0~0.6mm(p-p);(2)0~1.3mm(p-p)。频率测量范围至少为0~150Hz。综合误差应小于10%。根据Q/GDW 245-2010《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微风振动在线监测装置按照JJG 676-2000《工作测振仪检定规程》中检定条件和方法进行校准:幅值非线性度的点应不少于6个,且均匀分布在整测量范围内(包括最大振动幅值);频率响应的校准点不少7个,且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包括频响上限)。
同时,由于微风振动监测装置一般部署在大跨越的输电线路上,安装位置较高,而且安装后大多不会再定期拆除进行校准。因此,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对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进行现场校准。因此,需要一种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校准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输电线路的微风振动监测校准方法,通过增加核查电路的方式对监测装置进行定期核查,能实现现场环境下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进行校准,确保监测装置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校准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1)在微风振动监测系统上安装校准电路,所述校准电路包括有采集模块、核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电源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采集模块、核查模块、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均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连接;
2)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进行初始化;
3)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系统通过通信模块向数据处理模块发出校时请求,数据处理模块接收到校时请求后,向采集模块发送工作指令;
4)启动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中的传感器和通信模块电源;
5)计算输电线路中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幅;
6)将计算后的结果进行校准,得到校准后的误差值。
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校准电路的具体安装结构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沐信润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沐信润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63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