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与人结肠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多肽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385293.8 | 申请日: | 2018-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0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于丽凤;魏敏杰;赵琳;贾真;卫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K7/08 | 分类号: | C07K7/08;G01N33/574;G01N33/68;A61K38/10;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陈铮 |
| 地址: | 1101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肠 癌细胞 特异性 结合 多肽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结肠癌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及其用途。该多肽为以下任意(1)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GLTSMRYHSVIV(SEQ ID No.1),(2)在(1)所述的多肽分子中经过缺失、插入或置换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且与(1)所述的多肽分子具有相同生物学功能的多肽衍生物。本发明的多肽能够与结肠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而与正常的肠上皮细胞无特异性作用,而且作用效果明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结肠癌细胞SW480有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好发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男性比女性多,男女之比为2:1。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癌前疾病等。国内调查显示,早期结肠癌术后存活率达90-95% ,但是在我国实际上超过80%的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早期诊断率仅为10-15%;而晚期结肠癌的存活率则仅仅为5%。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结肠癌患者的愈后。
同时,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多不为病人注意,就医时也常以“痢疾”、“肠炎”等病处理,一旦出现中毒症状或梗阻症状以及触及腹块时已非早期,因此,开发敏感诊断技术,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是研究重点之一。
现有的抗癌药物通常具有毒副作用较大、药物用量大、容易产生后天耐药性等缺点,这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可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而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是癌症治疗的又一研究重点。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一种重要的筛选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主要原理是目的基因或编码蛋白质和多肽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到噬菌体表面蛋白基因的适当位置上,让其随着噬菌体DNA的扩增而表达在噬菌体表面,由于外源基因和噬菌体基因的兼容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多肽或蛋白质仍可以保持其原有的空间结构和相应的生物学活性。然后,我们利用靶细胞对噬菌体进行减数筛选,最终从噬菌体多肽库中筛选出能够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目的噬菌体,并对其DNA进行测序,即可得到相应多肽的编码序列。这一技术实现了蛋白质或多肽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联系,并且具有操作简便,可以高通量检测的特点,从而成为筛选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肽的高效手段,为肿瘤的早期检测和药物治疗的靶向载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肽,能特异性与结肠癌细胞靶向结合,而对正常肠上皮细胞没有影响,这在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药物的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即以人正常肠上皮HIEC细胞为对照,采用人源性结肠癌SW480细胞对噬菌体展示多肽库进行减数筛选,用蓝白筛选试验挑选出能够与结肠癌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噬菌体克隆,并用ELISA实验验证噬菌体与结肠癌结合的特异性。然后以大肠杆菌为载体,扩增纯化噬菌体后提取其DNA进行测序,即得到能够与结肠癌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多肽的编码序列,并人工合成荧光标记的阳性多肽,进行荧光标记-多肽与人结肠癌细胞结合作用的验证,进而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与人结肠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多肽,该多肽为以下任意:(1)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 GLTSMRYHSVIV(SEQ ID No.1),(2)在(1)所述的多肽分子中经过缺失、插入或置换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且与(1)所述的多肽分子具有相同生物学功能的多肽衍生物。
该多肽对肿瘤细胞有靶向结合,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
所述的肿瘤细胞为结肠癌细胞。
多肽在制备肿瘤诊断试剂盒中的应用,该试剂盒中包含所述多肽或多肽偶联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未经中国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52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