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相不锈钢立对接自动焊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85023.7 | 申请日: | 2018-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8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江泽新;刘博;毛文全;徐纠纠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6 | 分类号: | B23K9/16;B23K9/235;B23K9/095;B23K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511462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坡口 双相不锈钢板 焊接 双相不锈钢 自动焊接 焊接效率 焊枪 摆动器 单面V形坡口 半自动焊 背面设置 对接焊缝 对接位置 传统的 打底层 盖面层 焊接缝 填充层 摆动 打磨 驱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相不锈钢立对接自动焊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提供两块待对接的双相不锈钢板,在两块双相不锈钢板的对接位置开设单面V形坡口,坡口的角度为55°‑65°,坡口的间隙为4‑12mm,于坡口的背面设置衬垫;步骤S20、将CO2焊枪固定在摆动器上,自动焊接时摆动器驱动CO2焊枪从坡口的正面对坡口进行摆动焊接,并在坡口内依次形成打底层、填充层以及盖面层。其能提高双相不锈钢板立对接焊缝的焊接效率以及能够有效提高坡口的焊接质量。改变双相不锈钢立对接在传统的焊接中只能采用CO2半自动焊的技术,减少了焊接时的焊接缝打磨工作,提高了焊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相不锈钢立对接自动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品船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型之一,其建造日益广泛,此船型通常需要采用双相不锈钢进行制造。双相不锈钢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损性能,但其对焊接的热输入要求极其苛刻。焊接时如果热输入太大,焊缝热影响区范围增大,金相组织也趋于晶粒粗大、紊乱,造成脆化,主要表现为焊接接头的塑性指标下降。如焊接热输入太小,造成淬硬组织并易产生裂纹,对HAZ的冲击韧性同样不利。通常,化学品船上双相不锈钢对立焊接的热输入值需要控制在0.5-2.5kj/mm。不锈钢化学品船在组装及搭接阶段建造时,存在许多双相不锈钢立对位置的焊接,传统搭载阶段立对位置的焊接采用的都是大线能量焊接,焊接热输入在10kj/mm以上,因此对于化学品船上的双相不锈钢只能采用半自动CO2保护气体焊进行焊接。但是,在焊接的过程中由于焊接的层数较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采用半自动化CO2保护气体焊,焊接效率较低;此外,半自动CO2气体保护焊属于手工操作,对于焊工本身的技能、责任心要求较高,焊接时层道数需布置合理,在焊接过程中焊接缺陷必须清除后方能进行下一道焊接,焊接质量稳定性相对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相不锈钢立对接自动焊接方法,能够提高双相不锈钢板立对接焊缝的焊接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相不锈钢立对接自动焊接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坡口的焊接质量。
为达到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双相不锈钢立对接自动焊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提供两块待对接的双相不锈钢板,在两块所述双相不锈钢板的对接位置开设单面V形坡口,所述坡口的角度为55°-65°,所述坡口的间隙为4-12mm,于所述坡口的背面设置衬垫;
步骤S20、将CO2焊枪固定在摆动器上,自动焊接时所述摆动器驱动所述CO2焊枪从所述坡口的正面对所述坡口进行摆动焊接,并在所述坡口内依次形成打底层、填充层以及盖面层。
作为所述的双相不锈钢立对接自动焊接方法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S20中具体包括:
步骤S21、在焊接所述打底层的焊接工艺参数为焊接电流150-160A,焊接电压22-24V,焊接速度100-110mm/min;
步骤S22、在焊接所述填充层的焊接工艺参数为焊接电流为160-180A,焊接电压23-25V,焊接速度115-125mm/min;
步骤S23、在焊接所述盖面层的焊接工艺参数为焊接电流160-170A,焊接电压23-25V,焊接速度108-127mm/min。
作为所述的双相不锈钢立对接自动焊接方法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CO2焊枪在所述摆动器的驱动下沿所述坡口的宽度方向摆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未经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50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