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381530.3 | 申请日: | 2018-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7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强;李飞;李彦;赵玉东;谢远明;李孟葵;李传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鼎宏恒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8 | 代理人: | 罗韬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腔体 能量转变 散热系统 相变介质 冷却腔 转轴 腔体相连通 动力叶片 相变热能 单向流动 活动安装 冷凝液化 内部填充 势能转变 压差调节 运行效率 热模块 容置腔 转换 动能 嵌入 外部 延伸 | ||
1.一种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包括相变腔体(1),所述相变腔体(1)的内部填充有相变介质(a),且相变腔体(1)的任意一侧嵌入有热模块容置腔(2);所述相变腔体(1)还通过第一管路(3)与能量转换腔体(4)相连通;
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转轴(5),所述转轴(5)上安装有动力叶片(6),所述动力叶片(6)上设有压差调节孔(61);所述转轴(5)延伸至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的外部;且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还通过第二管路(7)与冷却腔(8)相连通;
所述冷却腔(8)的任意一端上设有翅片组件(9),且所述冷却腔(8)还通过第三管路(10)与所述相变腔体(1)相连通;
所述第三管路(10)呈S形弯曲并形成第一U型部(101)与第二U型部(102),所述第一U型部(101)与第二U型部(102)的U型开口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U型部(101)弯曲的底部到冷却腔(8)之间的直线距离,大于第一U型部(101)弯曲的底部到第二U型部(102)弯曲的底部之间的直线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模块容置腔(2)的其中一侧与外部相连通,且所述热模块容置腔(2)的外壁上设有蒸发肋片(11),所述蒸发肋片(11)置于所述相变腔体(1)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由动力叶片(6)分隔为第一腔体(41)与第二腔体(42),所述动力叶片(6)的上下两端均与能量转换腔体(4)的内壁之间保持间隙;且所述动力叶片(6)的远端也与能量转换腔体(4)的内壁之间保持间隙,所述动力叶片(6)的远端呈圆弧形;所述第一腔体(41)通过第一管路(3)与所述热模块容置腔(2)相连通,所述第二腔体(42)通过第二管路(7)与所述冷却腔(8)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叶片(6)上的每一叶片上均设有压差调节孔(61),且每一叶片上的压差调节孔(61)的数量不等;所述转轴(5)延伸至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外部的一端上安装有风扇(12);所述风扇(12)的出风位置与所述翅片组件(9)的位置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5)延伸至能量转换腔体(4)外部部分的外缘,与所述能量转换腔体(4)之间设有旋转密封件(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组件(9)包括吸热翅片(91)与散热翅片(92),所述吸热翅片(91)置于所述冷却腔(8)的内壁,所述散热翅片(92)置于所述冷却腔(8)的外壁,且所述吸热翅片(91)与散热翅片(92)置于所述冷却腔(8)的同一端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翅片(91)、散热翅片(92)与风扇(12)置于同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型部(101)与第二U型部(102)的形状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153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冷却管路的充电枪
- 下一篇:具有电磁屏蔽件的电气结构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