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浆结合料及其性能参数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79907.1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99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佘海龙;耿春雷;徐晓峰;何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鸿锐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G01N19/04;C04B111/7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张淑贤;王庆彬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 料及 性能参数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注浆结合料及其性能参数检测方法,所述注浆结合料组分按重量计为:水泥500‑1500份;骨料500‑3000份;掺合料10‑150份;胶粉5‑150份;高效减水剂1‑20份;抗裂胶囊1‑10份;消泡剂0.1‑5份;塑性膨胀剂0.02‑2份;硬化膨胀剂20‑150份;早强剂0.5‑10份;保坍剂0.5‑5份;纤维0.5‑5份;拌合水为粉料的0.10‑0.35倍。本发明通过上述配比,具有非常高的早期强度以及超强的缓凝性,90min流动性大于常规注浆材料的出机流动性能,能够充分密实和浸润混凝土界面,并且由于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对上一板已施工的环向施工缝和上一板的开放端,进行良好的修复,获得整体的结合强度,极大的提高衬砌的力学性能。克服了传统的注浆材料在修复时需要对原基面进行凿毛、刷涂界面剂的缺陷,能直接修复混凝土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相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浆结合料及性能参数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所以隧道量也十分巨大。在隧道衬砌(二衬)施工中,由于拱顶位置特殊,施工中可能会因灌筑预留、封堵孔设置不合理,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大,泵送混凝土压力控制不好,混凝土收缩,支护不平整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二衬拱顶与混凝土初砌支护面不密贴,拱部混凝土封顶易产生脱空、空洞等现象。由于二次衬砌缺陷,致使衬砌受力不均匀,恶化了衬砌受力条件,改变了衬砌设计受力状态,衬砌实际受力可能超过设计应力范围,在外部荷载作用下,加上其它不利因素影响,隧道衬砌发生破坏的机率就会增大。因此,确保二次衬砌拱部混凝土密实的施工技术尤为重要。
整治衬砌与支护空洞的缺陷,目前所采用的方式多是打孔注浆法,即在二次衬砌砼强度达到设计的100%后,对其进行打孔埋入注浆管,然后进行注浆,但是此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下:(1)在打孔过程,容易打穿防水板造成后期混凝土的渗漏现象;(2)所采用的浆料多为1:1的纯水泥浆,由于水胶比非常大,后期收缩严重,造成注浆之后仍然有很大的空洞,可能需要二次注浆,同时纯水泥浆也很难与二次衬砌混凝土结合成一个整体;(3)在高压注浆可能对衬砌混凝土的破坏。
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脱模前进行注浆,既能利用模板的支护能力进行安全有效的注浆,通过使用高性能的超流动性缓凝微膨胀结合材料,充分密实衬砌和防水板之间的空隙,也避免台车模板拆除后,再进行高空注浆成本高,而且在高压注浆可能对衬砌混凝土的破坏。
由于隧道衬砌是分段施工,且施工环境极其恶劣,施工时间长,因此传统注浆材料只能起到个填充作用,而无法起到修复结合作用。其次在注浆时上一板混凝土已经硬化,常规材料无法对上一板混凝土进行粘接或修复,而上一板的搭接部位、开放端及环向施工缝部位通常是薄弱部位,该部位为连接部分,极难修复。因此具有良好结合力的材料对其及时修复,非常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注浆结合料,具有超高的力学性能,超强流动性能,超强缓凝性能以及微膨胀性能;所述注浆结合料与二次衬砌混凝土具有优异的结合力,可以形成一个连续整体。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浆结合料,其各组分按重量计为:水泥500-1500份;骨料500-3000份;掺合料10-150份;胶粉5-150份;高效减水剂1-20份;抗裂胶囊1-10份;消泡剂0.1-5份;塑性膨胀剂0.02-2份;硬化膨胀剂20-150份;早强剂0.5-10份;保坍剂0.5-5份;纤维0.5-5份;拌合水为粉料的0.10-0.35倍。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浆结合料,其各组分按重量计为:水泥500-1500份;骨料500-1500份;掺合料10-150份;胶粉1-5份;高效减水剂1-20份;抗裂胶囊1-10份;消泡剂0.1-5份;塑性膨胀剂0.1-2份;硬化膨胀剂20-150份;早强剂0.5-10份;保坍剂0.5-5份;纤维0.5-5份;乳液5-150份;拌合水为粉料的0.10-0.2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鸿锐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鸿锐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99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