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导体白光发光二极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379202.X | 申请日: | 2018-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82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星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黎明职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33/06 | 分类号: | H01L33/06;H01L33/08 | 
| 代理公司: | 11390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剑辉<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 地址: | 362018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白光发光二极管 核壳结构 非掺杂 量子点 纳米柱 红光 蓝光 绿光 半导体 多量子阱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半导体白光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V‑pits具有第一V‑pits和第二V‑pits,第一V‑pits具有非掺杂的ZnO量子点及其上方的CdSySe1‑y/ZnO核壳结构纳米柱发出红光;第二V‑pits具有非掺杂的ZnO量子点及其上方的ZnSzSe1‑z/ZnO核壳结构纳米柱发出绿光;第一V‑pits和第二V‑pits之间的多量子阱发出蓝光;从而形成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的白光发光二极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光电器件领域,特别是一种半导体白光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具有可调范围广泛的波长范围,发光效率高,节能环保,可使用超过10万小时的长寿命、尺寸小、可设计性强等因素,已逐渐取代白炽灯和荧光灯,成为普通家庭照明的光源,并广泛应用新的场景,如户内高分辨率显示屏、户外显屏、手机电视背光照明、路灯、车灯、手电筒等应用领域。但是,高In组分氮化物的材料生长质量差,导致发光效率低,难以形成红光氮化物发光二极管。通常白光发光二极管采用氮化物半导体蓝光二极管激光荧光粉获得白光。一般红绿蓝RGB的白光采用GaAs红光芯片结合氮化物半导体的蓝光与绿光芯片形成RGB的白光,但该方法的成本较高,RGB的亮度不易控制匹配等。
鉴于以上的困难与不足,有必要提出一种在外延片上直接形成红绿蓝光混合的白光发光二极管。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白光发光二极管,在外延片上直接形成红绿蓝光混合得到白光,降低成本,发光效率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半导体白光发光二极管,依次包括衬底、第一导电型半导体、多量子阱、在多量子阱内成型的多个V形坑(V-pits)和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多个所述V形坑(V-pits)由多组相邻设置的第一V形坑和第二V形坑组成,第一V形坑发出红光,其内具有非掺杂的ZnO量子点、以及生长在ZnO量子点上方的CdSySe1-y/ZnO核壳结构纳米柱,其中,CdSySe1-y/ZnO核壳结构纳米柱的S组分0≤y≤1;第二V形坑发出绿光,其内具有非掺杂的ZnO量子点、以及生长在ZnO量子点上方的ZnSzSe1-z/ZnO核壳结构纳米柱,其中,ZnSzSe1-z/ZnO核壳结构纳米柱的S组分0≤z≤1;第一V形坑和第二V形坑之间具有发出蓝光的多量子阱;从而形成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的白光发光二极管。
进一步,所述的CdSySe1-y/ZnO核壳结构纳米柱掺杂Mg,所述ZnSzSe1-z/ZnO核壳结构纳米柱掺杂Mg,使V形坑(V-pits)的空穴浓度大于1018cm-3。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V形坑和第二V形坑的开口尺寸为50~500nm,所述的CdSySe1-y/ZnO核壳结构纳米柱和ZnSzSe1-z/ZnO核壳结构纳米柱的直径约40~400nm,小于V形坑(V-pits)的开口尺寸。
进一步,所述的多量子阱为InxGa1-xN/GaN量子阱,In组分0.15<x<0.35。
进一步,多个所述V形坑(V-pits)在多量子阱区域均匀分布设置。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黎明职业大学,未经黎明职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92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