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五腔导管挤出机头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76683.9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4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傅志红;郭鹏程;张洲;朱亚威;田有锵;武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47/12 | 分类号: | B29C47/12;B29C47/20;B29L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芯棒支架 机头体 导管 螺纹联接 注气接头 芯棒 圆柱销 内孔 大端 过盈配合 挤出机头 流出 塑料挤出机 挤出成型 键槽间隙 塑料熔体 芯棒小端 螺栓 机头 流道 内腔 联接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五腔导管挤出机头,包括芯棒、机头体、芯棒支架、接头、圆柱销、注气接头和螺栓,芯棒与芯棒支架之间有微小的过盈配合并通过螺纹联接,接头与机头体通过螺纹联接,芯棒支架大端安装有圆柱销,圆柱销与机头体大端孔内的键槽间隙配合,芯棒支架与机头体之间有微小的过盈配合并通过螺纹联接,注气接头与芯棒支架通过螺纹联接,机头通过接头与塑料挤出机联接。工作时,塑料熔体通过接头流入,流经机头体与芯棒及芯棒支架之间的流道,最后从芯棒小端流出,得到五腔导管;气体从注气接头流入,流经注气接头的内孔、芯棒支架的内孔及芯棒的内孔,最后经导管的五个内腔流出。本发明结构紧凑、可靠,能够实现五腔导管的挤出成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导管挤出成型,具体为一种用于塑料五腔导管挤出成型的挤出机头。
背景技术
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对医用多腔导管的需求日益增加,介入医用导管经历了由单腔到多腔的发展历程,多数具有尺寸微小(外径≤2mm,壁厚≤0.2mm)、截面形状复杂(从单腔到九腔、异径、异型)、几何精度高、生化稳定性好、卫生指标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临床对导管的需求量也增大,这就要求导管工业不断创新来满足临床的需求。多腔医用导管适合利用挤出成型的方法生产。由于多腔医用导管尺寸小、截面复杂、精度高、卫生指标高以及生化稳定性好等特点,使其对挤出成型工艺以及挤出机头设计要求较高。
挤出机头的作用是将处于旋转运动的塑料熔体转变为平行直线运动,使熔体进一步塑化均匀,并使熔体均匀而平稳的导入口模,还赋予必要的成型压力,从而得到与机头口模形状相对应的塑料制品。而对于具有中空结构的五腔导管,为了避免导管内壁粘连,需要在每个导管内腔注入气体。由于五腔导管尺寸小,又需要在每个小导管内注气,需要机头结构合理、紧凑。传统的机头设计技术难以满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设计目的在于设计出用于五腔导管挤出机头,该机头具有塑料熔体流道和气体通道,利用该机头生产出预期尺寸的五腔塑料导管。
本发明的设计目的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五腔导管挤出机头,该五腔导管挤出机头为塑料五腔医用导管或其他导管挤出成型的模具,包括芯棒1、机头体2、芯棒支架3、接头4、圆柱销5、注气接头6和螺栓7,芯棒1与芯棒支架3通过螺纹联接,接头4与机头体2通过螺纹联接,芯棒支架3与机头体2之间有微小的过盈配合,从而保证芯棒1与机头体的同轴度,芯棒支架3大端安装有圆柱销5,圆柱销5与机头体2大端孔内的键槽间隙配合,从而保证芯棒支架3与接头4的相对位置,芯棒支架3与机头体2通过螺纹联接,注气接头6与芯棒支架3通过螺纹联接。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五腔导管挤出机头通过接头4与塑料挤出机联接,塑料熔体通过接头4流入,流经机头体2与芯棒1及芯棒支架3之间的流道,最后从芯棒1小端流出;同时,外部气体从注气接头6流入,流经注气接头6的内孔、芯棒支架3的内孔、芯棒1的内孔及芯棒1上的五个小芯棒的内孔,最后经导管的五个内腔流出。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五腔导管挤出机头的芯棒1与芯棒支架3通过螺纹联接成一个整体,芯棒1大端前部外圆与芯棒支架3小端内孔后部有微小的过盈,保证二者同轴,芯棒支架3小端中心与芯棒支架3整体中心有偏移,二者所形成的流道为非对称流道。芯棒1及芯棒支架3与机头体2之间的空隙以及接头4的内孔组合起来形成塑料熔体通道。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五腔导管挤出机头由注气接头6的内孔,芯棒支架3的内孔、芯棒1的内孔及芯棒1小端的五个小芯棒的内孔,组合成形气体通道。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五腔导管挤出机头,芯棒支架3与机头体2通过螺栓7联接,芯棒支架3的大端的前端面与对应的机头体2大孔的前端面紧密贴合,起密封作用,阻止塑料熔体的泄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66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纺丝用色母粒的上料改造装置
- 下一篇:一种提高PVC线管生产稳定性的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