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73920.6 | 申请日: | 201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0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华;杨建豪;郭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许美红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分析平台 传感器组 主控板 行车安全保障系统 多传感器融合 终端 酒精传感器 六轴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 视频传感器 语音传感器 密度信息 违法行为 习惯分析 传感器 上传 车流 预警 采集 驾驶 查询 反馈 通信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及方法,其中系统包括主控板、传感器组、GSM通信模块、云数据分析平台。主控板作为云数据分析平台的终端,通过GSM通信模块上传给云数据分析平台,同时将云数据分析平台做出的预警及评价反馈给用户;GSM模块,通过GSM完成终端与云数据分析平台之间的通信;传感器组包括多个传感器,包括气体传感器、酒精传感器、视频传感器、语音传感器、六轴传感器。云数据分析平台,与主控板连接,用于根据传感器组采集的信号进行道路违法行为分析、车流密度信息查询、不良驾驶习惯分析及推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行车安全保障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行车安全在线监测预警及评价反馈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行车安全保障在线监测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各类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的安全运行,对行车安全进行有效监测预警成为当务之急。有关数据显示,因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违规占道行驶、酒后驾车造成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1.3%,占机动车驾驶员原因造成死亡总数的65.3%。其中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疲劳过度、休息不充分、睡眠不足、酒后驾车、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潜在的心理、生理性原因,造成反应迟缓而酿成交通事故。驾驶员驾驶技术生疏,情绪不稳定,也会引发交通事故。同时,驾龄在2-3、4-5年的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次数多,死亡人数多,而驾龄为1年的驾驶员人数在驾驶员总数中并不占优势,但造成损失的比例却是最大的。而车外的各类突发状况也是造成道路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现有行车安全保障系统中,功能整合问题复杂,多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形式不同,有数字图像信息处理和各种传感器电平信号,其处理难度也不同;数据流多且复杂,难以统一处理;数据量较大,难以及时进行上传到云平台进行分析预测,难以达到此过程的低时延要求。
目前,在行车安全领域,没有一款综合性的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由于道路状况受随机因素影响大,使得车外路况预测难以实现。同时,驾驶者的不良驾驶习惯也难以进行预测和规范。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没有一款综合性的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行车安全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难点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行车安全保障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包括主控板、传感器组、GSM通信模块、云数据分析平台,其中,
主控板作为云数据分析平台的终端,通过GSM通信模块上传给云数据分析平台,同时将云数据分析平台做出的预警及评价反馈给用户;
GSM模块,通过GSM完成终端与云数据分析平台之间的通信;
传感器组包括多个传感器,包括气体传感器、酒精传感器、视频传感器、语音传感器、六轴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用于采集车内的CO2和CO浓度,将浓度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并经过放大后发给主控板;
酒精传感器:用于采集车内的酒精浓度,将浓度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并经过放大后发给主控板;
视频传感器:通过摄像头采集车内驾驶人员的信息,并进行图像识别,将识别结果发送至主控板;
语音传感器:通过采集车内声音,通过滤波后发送至主控板;
六轴传感器:用于测量车的偏向及加速度,通过主控板得出车姿态;
云数据分析平台,与主控板连接,用于根据传感器组采集的信号进行道路违法行为分析、车流密度信息查询、不良驾驶习惯分析及推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39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