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座显示屏总成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73452.2 | 申请日: | 201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2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吴远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2 | 分类号: | B60R11/02;B60R21/0136;B60R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金玺 |
地址: | 20170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座显示屏 显示屏 容纳腔 前排座椅 升降器 安装端 定位座 汽车 显示屏固定座 长度可调 空闲状态 相对设置 收纳 急刹车 舒适度 容纳 占用 乘车 乘客 延伸 出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座显示屏总成及汽车。后座显示屏总成包括前排座椅和显示屏,所述前排座椅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显示屏的容纳腔,还包括升降器,所述升降器沿长度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安装端和调节端,所述安装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调节端从所述容纳腔的出口延伸出并与所述显示屏相连接,所述升降器的长度可调以使所述调节端带动所述显示屏收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汽车包括定位座以及以上所述的后座显示屏总成,所述前排座椅安装在所述定位座上。本发明提供的后座显示屏总成及汽车,避免了后座显示屏及显示屏固定座在急刹车或者碰撞时撞击到乘客,减少了显示屏在空闲状态下占用的空间,提高了乘车的舒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座显示屏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汽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用户花费在汽车上的时间日益增加,用户对车内音影娱乐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加强。
现有技术中,已有车辆在前排座椅的后方配置显示屏,给后排乘客提供娱乐体验。发明人在实现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显示屏在后排座椅上的设置方式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显示屏安装在前排座椅后部,当汽车急刹车或发生碰撞时,后排乘客由于惯性的影响身体向前运动,容易撞击到显示屏及显示屏固定座上,显示屏及显示屏固定座较为坚硬,会对后排乘客的头部造成巨大伤害;第二,显示屏安装在前排座椅的后部,空闲状态时占用了较大的后排空间,降低了后排乘客的乘车舒适度,影响后排乘客上下车辆。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座显示屏总成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后座显示屏及显示屏固定座在急刹车或者碰撞时撞击到后排乘客,减少显示屏在空闲状态下占用的空间,提高乘车的舒适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座显示屏总成,包括前排座椅和显示屏,所述前排座椅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显示屏的容纳腔,还包括:升降器,所述升降器沿长度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安装端和调节端,所述安装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调节端从所述容纳腔的出口延伸出所述容纳腔并与所述显示屏相连接,所述升降器的长度可调以使所述调节端带动所述显示屏收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既可以避免显示屏在急刹车或者碰撞时撞击到乘客,减少显示屏在空闲状态下占用的空间,又可以提高乘车的舒适度,方便乘客上下车辆。
可选的,所述升降器包括升降杆和中空设置的固定杆,所述调节端位于所述升降杆上,所述升降杆上远离所述调节端的一端位于所述固定杆内,所述调节端与所述固定杆的距离可调,所述安装端位于所述固定杆上远离所述升降杆的一端。通过升降杆在固定杆内可伸缩设置,以调节升降器的整体长度,固定杆为可升降设置的升降杆提供导向作用,提高了升降杆长度调节的精确性。可选的,所述后座显示屏总成还包括丝杠步进电机,所述丝杠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固定杆内,所述丝杠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杆相连接。丝杆步进电机在电机内部把旋转运动转化为线性运动,以驱动升降杆沿着固定杆可升降设置,丝杠步进电机具有自锁能力,可以将显示屏固定在特定的位置处,提高了显示屏高度设置的灵活度。
可选的,所述前排座椅的后部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丝杠步进电机开启或关闭的按钮,所述按钮与所述丝杠步进电机电路连接。按钮起到开关的作用,通过接通或者断开所述丝杠步进电机的电源,实现丝杠步进电机的开启和关闭。
可选的,所述后座显示屏总成还包括:用于测量车辆的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车辆上;当所述加速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所述显示屏收纳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丝杠步进电机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本实施例采用智能方式控制显示屏的升降,用于在车辆紧急刹车的状态下保护后排乘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34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