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赤泥的资源化回收方法及其产品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72934.6 | 申请日: | 201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43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明;余剑;高士秋;王德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C02F1/28;B01J20/30;C02F101/20;C02F10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资源 回收 方法 及其 产品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赤泥的资源化回收方法及其产品和用途,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包括赤泥和碳源的混合料进行隔氧煅烧,得到赤泥基铁碳材料;(2)将赤泥基铁碳材料投入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中,吸附饱和后,分离出失活铁碳材料;(3)步骤(2)所得失活铁碳材料经隔氧煅烧后再生,再返回步骤(2)继续进行吸附;(4)重复步骤(2)~(3),将所得重金属富集的铁碳材料进行隔氧煅烧,得到含有铁和重金属的尖晶石矿物。本发明实现赤泥和重金属的再利用;实现重金属在赤泥基铁碳材料上的富集,最终产生有价值的含有铁和重金属的尖晶石矿物,可直接回收用于钢厂炼钢、铬矿厂提铬或保温材料,成功避免了废吸附剂造成的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废与废水治理与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赤泥的资源化回收方法及其产品和用途。
背景技术
赤泥是制铝工业提取氧化铝时排出的污染强碱性废渣,一般平均每生产1吨氧化铝,附带产生1.0~2.0吨赤泥。我国作为世界第4大氧化铝生产国,每年排放的赤泥高达3000万吨以上,而且目前已有数以亿吨的赤泥存储量。赤泥呈碱性,且可能含有微量重金属元素,其大面积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可能会对土壤、水资源产生污染。但另一方面,赤泥中又富含铁元素,有可能作为一种含铁资源,实现其高值化利用。
重金属离子可在生物中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来自矿冶、机械制造、化工、电子和仪表等行业排放的重金属废水,比如Cr6+,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传统的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如沉淀法、吸附法等,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移到污泥或吸附剂中,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但是会产生难以处理的重金属污泥或废弃吸附剂,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如何发展一种固定、富集和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并有效避免二次污染,成为重金属废水治理领域函待解决的难题。
“王馥琴,孙道兴.赤泥在脱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应用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23(3):82-85.”提出直接用未处理的赤泥对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的方法,吸附量有限,且吸附后催化剂难以再生,易造成二次污染。
“任绍娟,王艳秋.利用造粒赤泥吸附水中Cd2+的研究[J].环境工程,2008,26(2):70-73.”公开了一种赤泥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将1g碳酸钠、2g粉煤灰、15g烘干赤泥、0.8g生石灰和1.2硅酸钠进行研磨、混合均匀,加入沸水至糊状,造粒,室温下静置24h,然后400℃烧制2h,800℃煅烧0.5h,得到赤泥吸附剂。要实现吸附剂的完全再生需要4个周期,随着吸附的继续,再生效果逐渐降低,并且仍然存在废弃吸附剂二次污染的问题。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赤泥的回收方法,提高对赤泥吸附剂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的同时,实现赤泥的高附加值回收,避免重金属吸附剂造成的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赤泥的回收方法,提高对赤泥吸附剂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的同时,实现赤泥的高附加值回收,避免重金属吸附剂造成的二次污染。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赤泥的资源化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包括赤泥和碳源的混合料进行隔氧煅烧,得到赤泥基铁碳材料;
(2)将赤泥基铁碳材料投入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中,吸附饱和后,分离出失活铁碳材料;
(3)步骤(2)所得失活铁碳材料经隔氧煅烧后再生,再返回步骤(2)继续进行吸附;
(4)重复步骤(2)~(3),将所得重金属富集的铁碳材料进行隔氧煅烧,得到含有铁和重金属的尖晶石矿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29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