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筒沉水浮油吸收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369355.6 | 申请日: | 2018-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8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 发明(设计)人: | 蔡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锦文 |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浮油 装置主体 控制箱 内部空腔 吸油口 浮筒 吸收装置 空气泵 排出口 透光度 吸油泵 导管 气泵 机械连接状态 工作功率 活动连接 控制面板 实时感应 实用性能 吸收效率 泵气功 透光率 贯穿 外部 吸收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筒沉水浮油吸收装置,其结构包括装置主体、控制箱、控制面板、浮油排出口、吸油口、导管、吸油泵、透光度感应气泵调节机构,吸油口贯穿于装置主体、控制箱的内部空腔右下部且其贯穿出控制箱的外部,吸油泵固定连接于装置主体的内部空腔中上处且其与浮油排出口、导管之间呈机械连接状态,透光度感应气泵调节机构活动连接于装置主体、控制箱的内部空腔中,本发明可以对对流经设备吸油口的液体的透光率进行实时感应并据以对空气泵的泵气功率进行调节,确保了空气泵的工作功率能够满足实际浮油吸收工作的需要,保证了设备的浮油吸收效率及质量,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浮油吸收装置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浮筒沉水浮油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循环水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漏油及对润滑脂的冲刷必将把大量的油污带入循环水系统,长期漂浮在液面上,对水质造成污染,依靠人工清理较困难,劳动强度大。一次沉淀池水面的浮油较多影响水质,需要收集,而传统的浮油回收装置,如油带式浮油回收机、钢带式浮油回收、圆盘式刮油机等均不能进行扬程高、潮气大的一次池等深井水面的浮油收集工作,需要一种调试、使用方便的浮筒沉水浮油吸收装置。
但是,现有技术在对液面上漂浮的油污进行吸收的操作过程中,虽然调试、使用方便,但是无法对对流经设备吸油口的液体的透光率进行实时感应并据以对空气泵的泵气功率进行调节,可能导致空气泵的工作功率无法满足实际浮油吸收工作的需要,对设备的浮油吸收效率及质量均产生影响,实用性能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浮筒沉水浮油吸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对液面上漂浮的油污进行吸收的操作过程中,虽然调试、使用方便,但是无法对对流经设备吸油口的液体的透光率进行实时感应并据以对空气泵的泵气功率进行调节,可能导致空气泵的工作功率无法满足实际浮油吸收工作的需要,对设备的浮油吸收效率及质量均产生影响,实用性能不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浮筒沉水浮油吸收装置,其结构包括装置主体、控制箱、控制面板、浮油排出口、吸油口、导管、吸油泵、透光度感应气泵调节机构,所述控制箱固定焊接于装置主体的右端表面且其与装置主体的内部呈互相贯通的状态,所述控制面板固定连接于控制箱的前端表面上部,所述浮油排出口横向贯穿于装置主体的内部空腔左上处且其贯穿出装置主体的外部,所述吸油口贯穿于装置主体、控制箱的内部空腔右下部且其贯穿出控制箱的外部,所述导管横向贯穿于装置主体的内部空腔上部且其与浮油排出口的内部互相贯通,所述吸油泵固定连接于装置主体的内部空腔中上处且其与浮油排出口、导管之间呈机械连接状态,所述透光度感应气泵调节机构活动连接于装置主体、控制箱的内部空腔中,所述透明度感应气泵调节机构由透光度感应传导装置、滑轮连接装置、齿轮传动结构、传动轮结构、空气泵气浮装置组成,所述透光度感应传导装置的右半部分固定连接于控制箱的内部右表面下部且其垂直连接于吸油口的上端表面,其左半部分固定连接于控制箱的内部左表面上部,所述滑轮连接装置的右半部分垂直连接于控制箱的内部左表面中间处,其左半部分活动连接于装置主体的内部右表面中上处,所述齿轮传动结构活动连接于滑轮连接装置的左端处,所述传动轮结构活动连接于装置主体的内部左表面中间处,所述空气泵气浮装置活动连接于装置主体的内底面处,所述透明度感应传导装置由透光率传感器、信号输出控制器、控制转动轴、控制转动架、内滑轮组成,所述透光率传感器固定连接于控制箱的内部右表面下部且其垂直连接于吸油口的上端表面,所述信号输出控制器固定连接于控制箱的内部左表面上部且其与透光率传感器之间通过连接线电连接,所述控制转动轴活动连接于信号输出控制器的前端表面中间处且其与信号输出控制器之间呈电连接状态,所述控制转动架活动嵌套于控制转动轴的外侧表面且其向控制转动轴的下端处延伸,所述内滑轮活动连接于控制转动架的内部空腔最下处且其外侧表面活动嵌套有连接绳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锦文,未经蔡锦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93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