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确保汽车车门安全开启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7196.6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3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孙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B60Q1/32;B60Q1/50;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谭小琴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放大器 闪光控制器 感应手柄 电连接 感应电信号 汽车车门 闪光器 后车 安全距离 拉动手柄 车窗框 发光带 刮碰 警示 车门 传送 放大 开门 闪光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保汽车车门安全开启的装置及方法,包括感应手柄、感应放大器、ECU控制器、闪光控制器和闪光器,感应手柄和闪光控制器分别与感应放大器电连接,感应放大器与ECU控制器电连接,闪光控制器与闪光器电连接。当驾乘人员想要开门而拉动手柄时,感应手柄上产生微小的感应电信号,该感应电信号被传送至感应放大器,经过感应放大器放大的信号被传送到闪光控制器致使车窗框处的发光带闪光,从而对后车发出警示,让后车保持安全距离,减少了车门刮碰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预警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确保汽车车门安全开启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拥有量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道路拥挤。在有的时候,两车平行行驶的距离不足30CM,而汽车开门的包络线要大于50CM。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驾驶员下车不观察后方车辆,会有车门被刮碰的风险,甚至会导致人身伤亡。另外,对于汽车乘员,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习惯去观察后方车辆,乘员所承担的风险要比驾驶员大得多。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确保汽车车门安全开启的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保汽车车门安全开启的装置及方法,在驾乘人员准备开门拉动手柄时,车窗能进行发光警示。
本发明所述的确保汽车车门安全开启的装置,包括:
感应手柄,感应手柄的数量与车门的数量相同,分别安装在各车门的内侧,用于从车内开启与其相对应的车门,响应于检测到感应手柄被拉动或触摸时,发出感应电信号;
感应放大器,用于接收感应手柄所发出的感应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处理,该感应放大器与各感应手柄电连接;
ECU控制器,响应于检测到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向感应放大器发出工作指令,该ECU控制器与感应放大器电连接;
闪光控制器,响应于接收到所述感应放大器所发出的放大的感应电信号时,发出闪光指令,该闪光控制器与感应放大器电连接;
闪光器,闪光器的数量与车门的数量相同,分别安装在车门上,响应于感应放大器接收到位于同一车门的感应手柄所发出的感应电信号时,所述闪光控制器向位于同一车门上的闪光器发出闪光指令,该闪光器基于所述闪光指令进行闪光提示,各闪光器均与闪光控制器电连接。
在车门的车窗装饰件的内侧面上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闪光器设置在该凹槽内,车窗装饰件的通光亮较大,有利于闪光器的光线顺利通过,在车窗装饰件上采用减薄的手段(即在车窗装饰件上开设有凹槽),使光通量更大,光通量越大,后车观察的警示效果就越好;另外,凹槽开设在车窗装饰件的内侧,不会影响车门外观。
所述闪光器为至少两条颜色不同的发光带,警示效果更明显。
进一步,所述闪光器由发红光的发光带和发蓝光的发光带组成,在接收到闪光指令时,两条发光带交替闪烁发光。
本发明所述的确保汽车车门安全开启的方法,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确保汽车车门安全开启的装置,其方法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ECU控制器向感应放大器发出工作指令,感应放大器开始工作,否则感应放大器不工作;
在感应放大器处于工作状态下,响应于检测到感应手柄被拉动或触摸时,感应手柄发出感应电信号,并由感应放大器对该感应电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发送给闪光控制器;
所述闪光控制器向与发出感应电信号的感应手柄相对应的闪光器发出闪光指令,该闪光器基于闪光指令进行闪光提示。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当驾乘人员想要开门而拉动手柄时,具有感应功能的手柄上产生微小感应电信号,该信号被传送至感应放大器,经过感应放大器放大的信号被传送到闪光控制器致使车窗框处的发光带闪光,从而对后车发出警示,让后车保持安全距离,能够有效减少车门刮碰事故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71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