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控生物降解土壤调理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6284.4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5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锦成;饶品华;陈思浩;王润锴;王学宾;王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7/32 | 分类号: | C09K17/3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藻酸盐 乙二醇 制备 土壤调理剂 生物降解 复合材料 苯乙酸 可控 丹宁酸溶液 芳香族聚酯 戊二醛溶液 脂肪族聚酯 核壳结构 核壳微球 土壤调理 无水乙醇 可控性 降解 引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控生物降解土壤调理剂的制备方法,乙二醇在室温和通N2情况下加入海藻酸盐,反应干制备海藻酸盐/乙二醇复合材料,然后加入苯乙酸,获得海藻酸盐/乙二醇/苯乙酸复合材料;将土壤调理材料加无水乙醇,再加入海藻酸盐/乙二醇/苯乙酸复合材料反应,最后加入戊二醛溶液及丹宁酸溶液,制备得到可控生物降解核壳结构土壤调理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核壳微球的组成设计,引入不同比例的脂肪族聚酯与芳香族聚酯,实现其降解速率的可控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调节剂,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控生物降解土壤调理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土壤存在问题的因素中,土地过量施用化肥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因为解决土壤问题的迫切性,市场上出现了极大的改善土壤产品的需求空缺,而土壤调理剂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成为解决种植中面临的土壤问题的关键。
土壤调理剂是由农用保水剂及富含有机质、腐殖酸的天然泥炭或其他有机物为主要原料,辅以生物活性成分及营养元素组成,经科学工艺加工而成的产品,有极其显著的“保水、增肥、透气”三大土壤调理性能。能够打破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水渗透力;具有改良土壤,治理荒漠.保水抗旱,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恢复农作物原生态等功能,大幅度提高植树成活率和农产品产量;改善农林产品品质,恢复农林产品的天然风貌。完全无公害,无污染,无生物激素,不同于国际市场上各种化肥、农药、叶面肥和生物激素,是世界农林业种植的新型绿色生产资料。
土壤调理剂,虽无法代替肥料的使用,但却可以改良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化肥使用量,最后达到作物增产的效果。长期的土壤调理实践表明,现有土壤调理剂很难满足环境友好以及可控释放与高效率的要求,也不符合土壤调理剂的未来发展趋势。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盐是褐藻类中的天然多糖类,在设施土壤中使用后,无二次污染产生,且其经自然降解后的单糖可作为碳源直接被农作物吸收,显示良好的无毒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是环境友好型材料外,海藻酸盐还具有良好的增稠性、成膜性和凝胶性,这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海藻酸盐的自然降解时间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难以保持一致性和匹配性。这些方面目前均缺乏系统的研究而阻碍了海藻酸盐作为土壤调理剂的进一步应用及商品化。
因此,作为生物降解材料的海藻酸盐,如何通过核壳微球的组成设计,实现其降解速率与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匹配性和可控性,对于海藻酸盐在土壤调理剂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专利CN104478635B公开了一种土壤调理剂的制备方法,按照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包括纳米碳硅材料18-22%、有机质19-21%、营养源46-52%与生物菌8-12%,将有机质、纳米碳硅材料、生物菌与营养源依次加入密封式不锈钢全自动搅拌器中,常温搅拌1h,再包装、储存即可,但是该专利仅侧重于采用各种具有营养成分的材料混合起来构成土壤调理剂,功能单一。而本发明采用核壳结构达到负载调理成分且缓慢释放,同时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设计核壳微球的组成结构,并达到可控降解,进一步体现调理剂的调理效果并提升其调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控生物降解土壤调理剂的制备方法,通过核壳微球的组成设计,引入不同比例的脂肪族聚酯与芳香族聚酯,实现其降解速率的可控性。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可控生物降解土壤调理剂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单凝聚法制备可控生物降解核壳结构土壤调理剂,利用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度而凝聚成囊,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62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