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热交换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0079.7 | 申请日: | 2018-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4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潘逊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艺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铭洋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6 | 代理人: | 邹常友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管道 内壁 外壁 出气口 罩腔 高效热交换器 两层 气道 换热器主体 多级吸收 二次换热 吸收热量 吸收效率 换热 排出 连通 封闭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热交换器,包括具有罩腔的主体,主体设置有外壁、至少一层内壁以及出气口,所述外壁和内壁之间设置有气道,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气道连通,所述外壁和内壁由连续的换热管道螺旋形成多种形状,所述内壁相邻的两层换热管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壁相邻的两层换热管道之间连接封闭,热量进入罩腔后,与内壁的换热管道进行首次换热,多余热量从内壁的间隙进入气道并与外壁的换热管道进行二次换热后从出气口排出,通过连续的换热管道形成具有罩腔的换热器主体,同时设计了热量的走向使得热量经过多级吸收,尽可能地吸收热量,提高热量的吸收效率,是款高效实用的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热交换器一般都是采用换热片或者换热水箱,换热水箱会有大量的热量从顶部传到外部环境中;换热片一般会在其下部设置罩体罩住热源,但是热源是先经过罩体再到换热片的,这就会有大量的热量从罩体的侧壁散到空气中,造成了热量的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上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效热交换器,通过连续的换热管道形成具有罩腔的换热器主体,同时设计了热量的走向使得热量经过多级吸收,尽可能地吸收热量,提高热量的吸收效率,适合多种实用环境,是款高效实用的产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包括具有罩腔的主体,主体设置有外壁、至少一层内壁以及出气口,所述外壁和内壁之间设置有气道,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气道连通,所述外壁和内壁由连续的换热管道螺旋形成多种形状,所述内壁相邻的两层换热管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壁相邻的两层换热管道之间连接封闭,热量进入罩腔后,与内壁的换热管道进行首次换热,多余热量从内壁的间隙进入气道并与外壁的换热管道进行二次换热后从出气口排出。
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气道靠近出气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热交换壁,所述热交换壁也由盘旋的换热管道形成,所述热交换壁相邻两层换热管道之间设置有空隙。
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壁与所述外壁或者内壁连通或者所述热交换壁连通所述外壁和内壁。
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壁和内壁的底端连接一起,所述外壁和内壁底端的连接处设置有液封的弯管以漏液。
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道为圆形管道或者椭圆形管道或者波纹型管道或者方形管道或者螺旋纹管。
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内壁上设置隔板,在隔板上设置连通内壁换热管道的换热通道或者所述隔板采用隔热材料做成。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包括具有罩腔的主体,主体设置有至少一层外壁、内壁以及出气口,所述外壁和内壁之间设置有气道,所述外壁和内壁由连续的换热管道螺旋形成多种形状,所述外壁相邻的两层换热管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壁相邻的两层换热管道之间连接封闭,热量与外壁的换热管道进行首次换热,多余热量从外壁的间隙进入气道后进入内壁的内腔并与内壁的换热管道进行二次换热后经过内腔顶部并从出气口排出。
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气道靠近出气口的处设置有热交换壁,所述热交换壁也由盘旋的换热管道形成,所述热交换壁相邻两层换热管道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热交换壁与所述外壁或者内壁连通或者所述热交换壁连通所述外壁和内壁。
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壁设置有底板,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液封的弯管以漏液。
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底板上设置连通内壁换热管道的换热通道或者所述底板采用隔热材料做。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热交换器,通过连续的换热管道形成具有罩腔的换热器主体,同时设计了热量的走向使得热量经过多级吸收,尽可能地吸收热量,提高热量的吸收效率,适合多种实用环境,是款高效实用的产品。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艺,未经杨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00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