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导电金属胶带结合电化学解吸附制备立体彩色敏化薄膜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55949.1 | 申请日: | 2018-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7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姜海燕;刘伟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G9/20 | 分类号: | H01G9/20;H01G9/042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张荣 |
地址: | 330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带 敏化 导电金属 立体彩色 解吸附 染料 制备 薄膜 电化学 空白区域 浸泡 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 三电极系统 薄膜图案 单色薄膜 导电玻璃 隔离薄膜 功能单一 绝缘区域 导电 构建 可控 吸附 饱和 隔离 图案 清晰 重复 污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导电金属胶带结合电化学解吸附制备立体彩色敏化薄膜的方法,方法为:(1)在导电玻璃上制备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2)将薄膜浸泡在染料1中吸附至饱和;(3)利用导电金属胶带在敏化膜上形成局部导电或者局部绝缘区域,构建三电极系统进行染料解吸附;(4)利用胶带隔离薄膜上的敏化区域和空白区域,浸泡另一种染料2;(5)重复步骤(3)、(4)得到立体彩色薄膜。本发明优势在于:解决平面单色薄膜功能单一的局限性;利用导电金属胶带结合电化学进行解吸附,使在空间上的空白区域的位置和图案可控;利用化学性质稳定的胶带进行敏化和空白区域的隔离,使制备得到的立体彩色敏化薄膜图案清晰,染料之间互不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的交叉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利用导电金属胶带结合电化学解吸附制备立体彩色敏化薄膜的方法。
背景技术
1991年Grätzel教授研制出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自问世以来,以其新颖的结构以及独特的光电转换模式,越来越受广大关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主要由导电玻璃、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电解质和铂对电极构成,形成一种“三明治”的结构模式。其中光电转化的关键部位在于厚度只有15 μm左右的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上,当其上吸附满染料后就组成电池的重要部件。所以提高膜上染料的吸光度成为提高电池效率的主要措施之一。传统的制备方法中,因为技术的限制,使得同时吸附的染料单一且被动。众所周知,一种染料吸收的光谱区间是有限的,所以如果在膜上制备多种染料,那么电池同时吸收的光谱范围就扩大了,从而提高了电池效率,这就使得如何制备多色、图案可控的薄膜成为热门研究。
立体彩色敏化薄膜不仅仅于提高电池效率上作用巨大,在美观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另外,如果可以有一种方法能将膜的正反面制备出不同图案以及不同的颜色,那么这种立体彩色敏化薄膜的作用将不再局限于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望在装饰品、家居、Logo等工艺上发挥其作用。
制备立体彩色薄膜的难点在于薄膜仅有10-15微米左右,如何控制电解的力度以及位置将薄膜在空间上解吸附,然后将特定染料吸附于空间上的某一区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敏化薄膜通常是浸泡在染料中吸附,这样一次只能同时吸附一种染料,导致光谱的吸收区间单一。因此,提高薄膜的光谱吸收范围仍然至关重要。而本发明提供的在空间上制备立体彩色敏化薄膜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敏化薄膜的利用率,还可以提高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导电金属胶带结合电化学解吸附制备立体彩色敏化薄膜的方法。旨在得到一种在空间上图案、颜色以及薄膜正反两面图案可控的立体彩色敏化薄膜。
本发明一种利用导电金属胶带结合电化学解吸附制备立体彩色敏化薄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导电玻璃上制备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
(2)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浸泡于染料中,在25℃下吸附12h至饱和;
(3)搭建一个以敏化膜为工作电极,铂片为对电极,银丝为参比电极的三电极系统进行染料的解吸附。通过改变导电金属胶带的粘贴方式、形状以及位置在敏化膜上形成局部导电或者局部绝缘区域,再根据所需脱附染料的量来控制施加电势的大小以及时间,在空间上得到一个所需的空白区域;
(4)将薄膜上的敏化区域用胶带进行隔离后,浸泡于另一种染料中,使得解吸附后的空白区域吸附上这种染料;
(5)重复步骤(3)、(4)就可以得到颜色分明、图案清晰、染料互不污染的立体彩色敏化薄膜。
所述染料有N719、N3、黑染料、Z907、Z910、Z955、K8、K19、K51、K73、HRS-1钌吡啶类配合物,锇吡啶类配合物,部花青、卟啉金属类配合物、二氢吲哚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有机染料,每种染料单独溶解在乙腈或乙醇中,浓度为1.0×10-3 -5.0×10-4 M,构成一种染料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559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