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二价阴离子盐和一价阴离子盐的盐水的处理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9793.6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66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海玉琰;何灿;马瑞;孙剑宇;刘兆峰;熊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C01D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淼;严政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价 阴离子 盐水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盐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含二价阴离子盐和一价阴离子盐的盐水的处理方法和系统。该含盐水的处理方法包括:将含盐水送至第一纳滤单元中进行第一纳滤处理以分离得到第一纳滤浓水和第一纳滤产水;将第一纳滤浓水送至第二纳滤单元中进行第二纳滤处理以分离得到第二纳滤浓水和第二纳滤产水;将第二纳滤浓水送至低温结晶单元进行结晶处理以分离得到结晶盐和结晶出水;将第一纳滤产水送至第三纳滤单元中进行第三纳滤处理,以分离得到第三纳滤浓水和第三纳滤产水。本发明提供的处理方法和系统,通过纳滤单元的巧妙组合突破纳滤系统的浓缩极限,同时实现对含盐水中二价阴离子盐和一价阴离子盐分离浓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盐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含二价阴离子盐和一价阴离子盐的盐水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含盐废水主要来自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钢铁以及海水淡化的生产过程,近年来废水量逐年增加,而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降低外排水量,提高水的使用效率,目前含盐废水多使用以反渗透为主的膜法处理后循环使用。在液体零排放的要求下,反渗透浓水通常被进一步处理,经蒸发结晶工艺得到蒸馏水和固体杂盐。但是,这些固体杂盐无法直接回用,后期处理成本昂贵。
这些固体杂盐主要是硫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杂盐,纳滤可将含盐废水中的硫酸钠和氯化钠分离,但由于渗透压和实际操作压力的限制,纳滤对硫酸钠浓水通常只能浓缩到60,000-80,000mg/L,严重限制了后续结晶工艺中硫酸钠结晶盐的回收率;反渗透可将纳滤浓水进一步浓缩,但浓水中硫酸钠被浓缩的同时,其中的氯化钠也会被浓缩,这会严重影响硫酸钠结晶盐的纯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在无需显著提高操作压力和运行成本的情况下突破纳滤系统的浓缩极限,且实现含盐水中硫酸钠和氯化钠同时分离的含二价阴离子盐和一价阴离子盐的盐水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含盐水的处理方法,该含盐水中含有二价阴离子盐和一价阴离子盐,该方法包括:
(1)将含盐水作为原水送至第一纳滤单元中进行第一纳滤处理,以分离得到第一纳滤浓水和第一纳滤产水;
(2)将所述第一纳滤浓水送至第二纳滤单元中进行第二纳滤处理,以分离得到第二纳滤浓水和第二纳滤产水;
(3)将所述第二纳滤浓水送至低温结晶单元进行结晶处理,以分离得到结晶盐和结晶出水,将结晶出水作为系统浓水排出;
(4)将所述第一纳滤产水送至第三纳滤单元中进行第三纳滤处理,以分离得到第三纳滤浓水和第三纳滤产水,将所述第三纳滤产水作为系统产水排出;
其中,将所述第三纳滤浓水、第二纳滤产水和所述原水一起送至第一纳滤单元中;
其中,所述第一纳滤单元对二价阴离子盐的表观截留率为20-80%,对一价阴离子盐的表观截留率为50%以下;
所述第二纳滤单元对二价阴离子盐的表观截留率为20-80%,对一价阴离子盐的表观截留率为50%以下;
所述第三纳滤单元对二价阴离子盐的表观截留率为90%以上,对一价阴离子盐的表观截留率为50%以下。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含盐水的处理系统,该含盐水中含有二价阴离子盐和一价阴离子盐,该系统包括:第一纳滤单元、第二纳滤单元、第三纳滤单元和低温结晶单元;
其中,所述含盐水的原水管线与所述第一纳滤单元的盐水进口连通以使得含盐水作为原水在第一纳滤单元中进行第一纳滤处理并分离得到第一纳滤浓水和第一纳滤产水;
所述第一纳滤单元的浓水出口与所述第二纳滤单元的盐水进口连通,使得从所述第一纳滤单元出来的第一纳滤浓水送至所述第二纳滤单元中进行第二纳滤处理以分离得到第二纳滤浓水和第二纳滤产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97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