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化学反应技术的纳米γ-CuI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49037.3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5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刘飞;曹建新;游立;林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3/04 | 分类号: | C01G3/04;B82Y40/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袁庆云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化学反应 混合溶液 体积流量比 晶粒 产品晶粒 微反应器 质量稳定 摩尔比 水合肼 烘干 泵入 碘源 恒重 可控 铜源 洗涤 按摩 过滤 团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化学反应技术的纳米γ‑CuI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摩尔比1:1.1‑1:1.6将水合肼与碘源混合制备含碘混合溶液;取铜与碘摩尔比3:1‑1:6,按2:1‑1:2体积流量比,分别将0.1‑5mol•L‑1铜源与制得含碘混合溶液泵入通道直径为500‑900μm的T型微反应器中,于5‑90℃进行反应,过滤、洗涤、110℃烘干至恒重,制得纳米γ‑CuI。本发明产品晶粒可控;能提升产量、降低成本,能有效避免纳米γ‑CuI晶粒二次团聚,产品质量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微化学反应技术的纳米γ-CuI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CuI是由Cu2+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制备得到的一种无机半导体材料,具有α、β、γ三种晶体结构,当温度高于678 K 时,碘化亚铜以α-CuI 形式稳定存在, 642-678 K温度区间,以β-CuI稳定存在,当温度低于642 K时,则是以γ-CuI形式稳定存在。γ-CuI具有较宽能带空隙Eg=3.1eV,室温下稳定的p型电导率和高温下的快速离子电导率,已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材料、阳极射线管覆盖物、有机合成催化剂等方面。
目前,合成纳米γ-CuI的方法主要有液相沉淀、溶剂热、微乳液等湿化学法,但这些方法均为间歇式生产,对于特征混合时间控制的快速反应,间歇式湿化学法生产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产量小,更为重要的是无法有效控制晶体生长和解决团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产品晶粒可控;能提升产量、降低成本,能有效避免纳米γ-CuI晶粒二次团聚,产品质量稳定的基于微化学反应技术的纳米γ-CuI连续生产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微化学反应技术的纳米γ-CuI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摩尔比1:1.1-1:1.6将水合肼与碘源混合制备含碘混合溶液;
(2)取铜与碘摩尔比3:1-1:6,按2:1-1:2体积流量比,分别将0.1-5mol•L-1铜源与步骤(1)制得含碘混合溶液泵入通道直径为500-900μm的T型微反应器中,于5-90℃进行反应,过滤、洗涤、110℃烘干至恒重,制得纳米γ-CuI。
上述的一种基于微化学反应技术的纳米γ-CuI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所述碘源为碘化钾、碘化钠及碘化铵。
上述的一种基于微化学反应技术的纳米γ-CuI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2)中所述铜源为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及醋酸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采用微化学反应技术制备纳米γ-CuI粉体,具有传质和传热快,过程可控、精度高产品晶粒可控;同时,连续式的生产方式不仅能提升产量、降低成本,更能有效避免纳米γ-CuI晶粒二次团聚,产品质量稳定。本发明可控制得粒径在5-100nm纳米级γ-CuI粉体,产率可达80%-99%。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基于微化学反应技术的纳米γ-CuI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摩尔比1:1.1将水合肼与碘化钾混合制备含碘混合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90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