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学氧化耦合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8216.5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05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朱利中;徐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B09C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学 氧化 耦合 微生物 修复 有机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学氧化耦合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根据所需要修复的土壤质量,按土水比2:1(kg/L)加入浓度为6.67~266.89g/L硫酸亚铁活化剂溶液,待硫酸亚铁活化剂溶液自然渗透土壤后,按土水比2:1(kg/L)加入浓度为0.48~19.04g/L过硫酸钠氧化剂溶液,且硫酸亚铁与过硫酸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1;或者根据所需要修复的土壤质量,按土水比1:1(kg/L)加入浓度为0.16~6.32g/L高锰酸钾氧化剂溶液;待氧化剂耗尽后,每隔1周翻动土壤,并保持土壤含水率为20~25%。本发明操作简单、修复周期短、安全实用,可实现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高效经济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污染土壤耦合修复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化学氧化耦合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留下大量高风险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亟需修复,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这些污染场地直接用于房产开发,其中多环芳烃(PAHs)等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将挥发进入住宅等环境中,威胁人群健康。为确保污染场地土地的安全利用,亟需发展一种经济高效安全的原位修复技术。
常见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有气相抽提法、热脱附法、化学淋洗法、氧化还原法和生物修复法。气相抽提和热脱附等方法主要利用有机污染物的挥发性,将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迁移出来,需要一整套的修复装备,但难降解、难挥发的高分子量多环芳烃(HMW-PAHs),例如苯并芘(BaP),难以利用此法从土壤中去除。化学淋洗则利用表面活性剂等淋洗液洗脱土壤有机污染物中,但需要增加设备回收淋洗液(Zhu L Z.2012.Controlling technologyof interfacial behaviors of organic pollutants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Scientiae Circumstantiae,32(11):2641-2649)。上述三种方法只是将有机污染物从土壤迁移出,并没有实现有机染物的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完全矿化最终需要利用化学氧化还原或生物降解来实现。生物修复是最经济的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方式之一,但HMW-PAHs的疏水性和生物大分子结构导致其生物有效性降低,难以被植物和微生物利用。此外土壤中往往不具备高效降解菌,而外加工程菌容易造成生态风险。化学氧化法通常利用氧化剂来实现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但大量投加氧化剂会增加修复成本,同时会对土壤结构、性质和土壤生物造成极大破坏(Ferrarese,E.,etal.,Remediation of PAH-contaminatedsediments by chemical oxidation.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152,(1),128-139)。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化学氧化耦合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经济高效,可有效去除土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化学氧化耦合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待修复的苯并芘污染场地土壤的表层进行破碎疏松。
(2)根据所需要修复的土壤质量,按土水比2:1(kg/L)加入浓度为6.67~266.89g/L硫酸亚铁活化剂溶液,待硫酸亚铁活化剂溶液自然渗透土壤后,按土水比2:1(kg/L)加入浓度为0.48~19.04g/L过硫酸钠氧化剂溶液,且硫酸亚铁与过硫酸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1;
(3)每隔1天检测土壤中残留氧化剂浓度,待氧化剂耗尽后,每隔1周翻动土壤,并保持土壤含水率为20~25%,60天后,实现污染场地中土壤的修复。
本发明另外还提供了一种化学氧化耦合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待修复的苯并芘污染场地土壤的表层进行破碎疏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82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